NovaDNG Studio

Photography is FUN ⸺ 邁向超廣角 (試煉篇)

由於寫著寫著突然發現本篇長度恐怕要突破六千字大關, 為便於閱讀我將拆分為三篇, 本篇為承上啟下的試煉篇, 前續啟蒙篇後接終局篇.

28 → 24 → 21

自從用星耀 28/2.8 開啟了超廣角的大門, 我就開始逐漸接受了超廣角這個設定 ⸺ 在這個狀態下我並不需要糾結於自己不擅長作減法的弱點, 儘量收入更多元素反而成為了手段, 由此造成混沌成為了目的. 自然而然地, 我又購入了 Nikkor-N・C Auto 1:2.8 f=24mmOlympus H.Zuiko Auto-W 24mm ƒ/2.8 並使用了很長時間. 然而當下很多手機上都已經配備了 24mm 等效甚至更廣的廣角, 作為特化鏡頭, 28mm 和 24mm 在作為廣角鏡頭的衝擊力上已經無法與手機拉開差距. 於是我開始把目光投向 21mm 段. 一番研究後, 秉承著優先選擇小鏡頭的原則, 我看上了福倫達這枚 Color-Skopar 21mm ƒ/4 P.

21mm comparison

裝著 20/3.5 的 FM3ᴀ 與裝著 21/4 的 Hexar RF. 旁軸相機上基本找不到帶 21mm 線框的, 只能靠外接取景器了

雖然在介紹尼康 20/3.5 的時候提過一嘴, 不過這段時間我對 21/4P 的印象有所改觀. 先前對 21/4P 有場曲 & 銳度糟糕的印象, 蓋因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接在索尼 α7C 上使用, 索尼 CMOS 的濾鏡組厚度太大導致了場曲加劇, 邊緣相質急劇跌落.

DSC07401Voigtländer Color-Skopar 21mm ƒ-4 P

在索尼相機上即使收縮光圈至 ƒ/8 也相當糟糕的邊角使其難擔風光攝影大任

Fishing

在尼康 Zƒ 上邊角相質就好了很多, 這是 ƒ/4 時的樣子

當在 Hexar RF 上使用時, 雖需要配合外接觀景器來使用略嫌不便, 相質卻完全可以接受, 超廣角帶來的寬大景深也讓普通拍攝相當輕鬆, 使用體驗很好 (順帶一提, 這枚外接觀景器來自 TTArtisan, 做工紮實, 相質也算通透, 價格還挺便宜, 可惜當下已經下架了⋯⋯). 而尼康 Zƒ 因為濾鏡組厚度也比索尼相機上的要小, 實際使用上邊角在收光圈之後也算可用, 於是這枚鏡頭終於從冷宮中重見天日, 令我有些慶幸當時沒有直接選擇把它賣掉.

21/4P on Zƒ

它的身形雖不及星耀 28/2.8 那般小巧, 但也已經足夠玲瓏, 我曾試過將 Hexar RF + 21/4P 作為平時放在包裡攜帶的相機, 改變了心態後使用廣角鏡於我也不再有壓力, 很多日常隨處可見的場景用它拍攝時都會因為視角改變而帶上一絲魄力. 可惜它雖成功從冷宮脫身, 我卻已經開始往更廣的視角窺探⋯⋯

變寬超廣也算超廣, 代餐寬幅也算 XPan

在往更廣的焦距探索前, 一家國產光學廠商思銳推出了 Z 卡口的變寬鏡頭先轉移了我的注意. 印象裡思銳一直是一家周邊廠, 但 19~20 年左右突然在變寬電影鏡頭領域發力, 憑藉平價變寬電影鏡頭進入更多人視野. 我雖對電影拍攝沒興趣, 但當思銳在 2023 年公佈 「土星」 系列全畫幅 1.6× 變寬鏡頭, 很多人意識到在 3:2 的全幅相機上以 1.6× 鏡頭拍攝, 還原後的照片比例就很接近 XPan 畫幅 (5.76:2.4 對 XPan 的 6.5:2.4 ). 這讓早對 XPan 垂涎已久的我興味盎然: 能夠以一枚鏡實現超廣角 + XPan, 天下竟有這等好事?

Sirui 35mm on Zƒ

我購入的這枚鏡是 「土星」 系列中最廣的 Sirui Saturn 35mm T/2.9 1.6x Anamorphic, 拉伸完後等效約 22mm. 如宣傳所說, 這枚鏡的確相當輕巧, 但手感並不廉價, 做工紮實, 設計上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因為 Z 口直徑過大導致鏡頭尾部有個突兀的擴張.

Airport

然而上手使用便發現作為無觸點純手動鏡, 在 Zƒ 上對焦必須依賴畫面放大與峰值, 拍攝時確定焦點多少還是有些不便, 面對取景器中被擠壓的畫面構圖也更加燒腦 (目前似乎只有松下的相機提供了機內還原畫面比例的功能, 要麼就是專門的電影機), 這使得實際的拍攝體驗與 XPan (旁軸測距黃斑聯動對焦, 取景器中可直接觀察寬幅畫面) 可說天差地別. 此外, 它的畸變也相當狂放, 因變寬鏡頭特性在不同軸向上形態各異, 後期校正難如登天, 我只能儘量避免拍攝縱向垂直線條很多的場景來揚長避短⋯⋯

21mm

21mm Cropped to XPan

35mm Desqueezed

從上到下分別是福倫達 21/4, 21/4 裁切為 XPan 比例, 思銳 35mm 拉伸還原. 下同

由於變寬鏡頭實際上只做了一個軸向的壓縮, 所以在沒被壓縮的那一邊依然保留著 35mm 的透視, 只有長邊會被拉伸出相當於 22mm 的廣角. 這意味著還原後的照片基本等於拿 22mm 鏡頭進行 XPan 裁切. 但是, 我用 21/4 拍攝的照片有更大的裁切空間, 35/2.9 卻沒有, 那麼 ⸺ 為什麼我不在拍攝時就用 21/4 呢? T/2.9 比起 ƒ/4 只有一檔的通光量/景深差距而已呢. 更何況由於畸變難以校正, 使用場景便受到更大限制. 雖說拉伸之後效果確實挺像是那麼一回事的, 而且順便還可以享受到一些變寬鏡頭的特性 ⸺ 比如縱向拉長的焦外光斑和強光源出現時畫面上的橫向耀斑 ⸺ 但要處理變寬照片實在太麻煩了, 蓋因 Lightroom 不能直接拉伸照片, 每張圖片我都得用其他工具拉寬後再倒回 Lightroom 處理, 讓分享門檻一下高了很多.

21mm

21mm Cropped to XPan

35mm Desqueezed

透過這些例圖, 也很容易能看出這枚鏡的色溫與福倫達 21/4 差別巨大. 電影鏡頭一般都是和同系列鏡頭一起使用, 所以只要土星系列的鏡頭都保持這樣的色溫對於它的目標受眾就不是問題; 而對於拍攝靜態照片的用家而言, 反正拍了之後無論如何都要後期拉伸, 順手調整一下色溫也並不會增加麻煩程度. 另外, 雖然是完全相同幾位拍攝, 但 21/4 的照片裁切時我選擇保留塔的完整度而捨棄前景地面, 當然我也可以選擇保留更多地面來營造廣闊空間感, 若使用 35/2.9 就無法這麼做.

21mm

21mm Cropped to XPan

35mm Desqueezed

這枚鏡頭雖然很輕, 但長度和我的長焦鏡頭差不多, 攜帶起來還是略佔地方, 所以我很少帶它出門, 沒有用它拍攝很多照片. 雖然我是抱著想要填補對 XPan 的渴望購入此鏡, 但使用後反而使我對 XPan 的渴望更加強烈, 可以說南轅北轍. 話雖如此, 變寬鏡頭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 我還是打算留下它並在適當的場合讓它出場, 繼續體驗變寬攝影的樂趣 (與痛苦).


後接終局篇

, — Sep 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