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DNG Studio

Photography is FUN ⸺ 邁向超廣角 (啟蒙篇)

我對廣角的認知一直都比較曖昧. 一方面是由於手上的裝備影響: 剛剛接觸攝影時, 因為使用具備等效35-105mm鏡頭的佳能IXUS 50, 對我而言比35mm廣就是廣角了; 後來購入了Dƒ+ 50mm套裝, 進入了50mm舒適圈的我便進一步認為比35mm廣就算廣角. 這種症狀有逐漸惡化的趨勢, 隨著我有一段時間將Voigtländer APO-Skopar 90mm ƒ/2.8掛機使用, 甚至連40mm都讓我有 「這太廣了」 感⋯⋯ 另一方面, 我對構圖真的很不擅長, 而焦距越短, 視角越廣, 景深越深, 納入畫面的元素越多, 我就會產生越強烈的 「失去控制」 感, 而大光圈標準焦和長焦鏡依靠淺景深暴力剔除了大部分我不想看到的元素. 在這種狀況下, 我連35mm都不太願意碰, 更遑論比35mm更廣的各類焦段了.

我一直以為自己會在50mm舒適圈裡待上一輩子. 不過, 情況在星耀光學公佈他們的28mm ƒ/2.8餅乾頭之後開始發生改變.

開啟廣角之門

在星耀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廠商推出超薄鏡頭了, 只是它們基本都是超小光圈廣角鏡, 相質夢迴百年前, 基本可以算是不用開蓋就能拍照的機身蓋 (它們中的很多也確實是如此宣傳的). 雖然也不乏宮崎光學 (MS-Optics) 28mm ƒ/2 Apoqualia 這樣具備超大光圈的異類, 但宮崎光學的售價遠遠超過我能負擔的範圍, 我也只能望洋興嘆.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2023年, 星耀光學發表了這枚Brightin Star 28mm ƒ/2.8 XSlim Pro-M餅乾頭. 在此之前我對星耀的印象還停留在生產便宜垃圾鏡頭的標準中國光學公司 (TBH他們的catalogue除了這枚鏡頭之外也的確是完美符合這個印象), 而這枚鏡黑漆黃銅, 身形纖薄, 造型精緻, 令我大感驚豔, 考慮到它的體型能讓我把α7C與Hexar RF變成口袋機 & 在R-D1上還能化身42mm標準鏡, 我頭一次產生了邁向廣角的衝動.

XSlim on Zƒ _gallery <

Xslim on M10-P Safari _gallery >

在這枚鏡頭之前, 我手上最薄的鏡頭當屬Voigtländer Heliar 40mm ƒ/2.8 ⸺ 這還是犧牲了對焦機構, 使用沉胴 (鏡身能夠沉入機身) 設計, 才做到了14mm的厚度 (收縮時). 而星耀在沒有犧牲對焦機構, 不需要沉胴的前提下, 做到了驚人的9.9mm厚度! 這比起前輩的宮崎28/2 Apoqualia的9mm已經幾乎沒有差別了. 而且星耀這枚鏡的工藝是黃銅黑漆, 質感較宮崎的鋁合金更顯精緻. 拿到手體驗也確實符合預期, 輕薄卻紮實, 除改變光圈的操作因為實在沒空間放下更大光圈環而需要用指甲摳光圈環確實略有不便之外, 無論是裝卸鏡頭還是對焦都沒有因為極致輕薄遭到妥協.

慶應旁的道路 _gallery <

津國屋 _gallery >

當然, 極致輕薄不可能完全沒有代價⋯⋯ 這枚鏡頭作為全幅廣角, 相質在APS-C範圍之外基本上只起到氛圍襯托的作用, 哪怕是收光圈也無法改善, 基本告別風光攝影了. 但! 我逃避廣角最大的理由就畫面中出現元素太多令我難以控制, 而在星耀28/2.8中, 畫面周邊由於相質跌落而融化為扭曲背景效果於我反而是救贖, 這 「缺陷」 (讀作 「特性」) 讓畫面重點自然地被限制在中心區域, 我便不需要過於在乎周邊區域是否有異物闖入畫面了. 鏡頭的鍍膜技術也和其他國產鏡頭一樣屬於弱項, 遇到逆光就會出現很顯著的眩光和耀斑, 然而在夜間運用得當的話反而能為畫面增加一些風味.

通學路

當在APS-C機器上使用時, 這枚鏡就變成了等效42mm的準標準鏡了, 用起來完全在我的舒適區內, 配合R-D1時彷彿在用旁在GR3x, 無比順手. 由於被放棄的全幅邊緣被裁掉了, 且R-D1本來畫素就不密集掩蓋了很多光學問題, 這使用場景下全畫面質素都算不錯, 完全可堪日用.

裝著在R-D1上的樣子

這枚鏡在原廠狀態下還有一個缺陷, 就是鏡頭蓋 ⸺ 原裝的鏡頭蓋是一枚硬幣般螺紋旋入式的銅錠, 質感確實是很好, 但旋入式設計令使用非常不便, 我使用的頭兩個月就不知道掉了多少次, 好在最後沒有滾進下水道丟失⋯⋯ 後來官方大概是聽到了使用者們的抱怨, 推出了超薄UV附件補救, 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這枚鏡頭蓋, 我就把鏡頭蓋收進了專門存放不常用配件的小盒子裡.

俗話說最好的相機就是你手上的相機, 星耀28/2.8提供了與我手頭其他鏡頭截然不同的體驗, 並讓那些本來體型就不大的微單 (除了α7C系列之外, 還有Sigma BF與Panasonic S9) 以完全可以使用的狀態被裝進口袋 ⸺ Voigtländer 40/2.8需要縮起鏡頭才能裝進口袋所以不算完全可以使用的狀態 (當然牛仔褲這樣緊身的還是不要考慮了⋯⋯), 極大減輕了攜帶相機的壓力, 也為我開啟了廣角世界之門, 可算近幾年來我最中意的國產鏡頭.

邁向更高顏值

Ultron 28/1.9 on Hexar

東京Camera看到這枚Voigtländer Ultron 28mm ƒ/1.9 LTM之前, 我是萬萬不會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居然會購買第二枚28mm廣角鏡的. 然而, 你知道的, 我對長得好看的鏡頭向來沒有抵抗力⋯⋯

Drumstick!

這枚鏡外觀和操控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附帶了一根雞腿 ⸺ 可拆卸的對焦撥杆. 很多徠卡鏡頭都有輔助對焦指柄, 但指柄更適合精細調焦使用, 對於28mm和潛在的更重視街拍的需求而言, 撥杆在速度上要強得多 (而且平時沒事撫摸一下也是極好的). 這根雞腿被設計為可以拆式, 表示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安裝其他帶有3mm螺紋的杆子 (我這跟搞不好就是東京Camera換的並非原裝⋯⋯), 我看到有人文攝影家會使用很長的直杆子, 應該是為了極致的zone focus速度進行的改造吧. 不過得小心放在包裡雞腿脫落. 我將本鏡從日本帶回時就掉在包裡了, 還好後來找到, 於是我就用了一點點loctite來一勞永逸.

Hammered texture

外觀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錘紋遮光罩. 二十一世紀初確善能製造的很多鏡頭都附帶了錘紋遮光罩, 我手上的另一枚Voigtländer Macro APO-Lanther 125mm ƒ/2.5也附帶了方形的錘紋遮光罩, 先前介紹過的尼康AF DC-Nikkor 135mm ƒ/2D機身也用了錘紋處理, 只不過錘紋的紋理與確善能的略有不同. 錘紋質感無論是視覺還是觸覺上都無與倫比, 極具特色, 很可惜在更現代的鏡頭上幾乎無法看到這樣的表面工藝了. 這枚遮光罩既不是用螺紋旋入, 也不是卡口裝著, 而是用螺絲夾緊固定, 裝卸上便利性介於卡口和旋入之間, 不過我基本上不拆所以不是很在意.

Cityriver _gallery <

Tachiaigawa After Rain _gallery >

Overcross

這枚鏡頭在成像上和星耀既相似又不同: 光圈全開時和星耀相似, 因為場曲非常嚴重造成畫面中心銳利邊緣混沌, 但收光圈到ƒ/8時, 全畫面都處於景深內, 邊緣也變得可用了. 如果你也在用低畫素機或者膠片, 那麼收至ƒ/11時哪怕是最邊角也已經相當不錯. 作為25年前設計的鏡頭, 它的鍍膜技術並不比23年才上市的星耀差, 甚至在夜晚街道上能拍出比星耀乾淨得多的畫面.

Cityriver Skytree

ƒ/4樣片. 可以很明顯看出畫面邊緣由於場曲和彗差造成的相質衰減

若是要論相質, 這枚鏡會被更新的Voigtländer Ultron 28mm ƒ/2 Mk Ⅱ打得找不著北, 而ƒ/2 Mk Ⅱ甚至只有不到ƒ/1.9一半的長度. 但是, 新ƒ/2的設計和畫質雖然都很好, 卻都沒那麼有特色 ⸺ 設計上, 近幾年確善能推出的Ultron鏡都採用了家族化的設計語言, 一眼看去很難判斷出眼前的鏡是28mm, 35mm還是50mm; 遮光罩也變成很普通的和徠卡一樣的款式, 雖然對旁軸取景器的遮擋有所減少, 但毫無個性可言了 (而且還得單獨購買! 太黑心啦!).

Crossroad

Tachiaigawa

現代福倫達極具特色的十片直邊光圈葉片, 略微收光圈 (樣圖為ƒ/2.8) 即可獲得非常漂亮的星芒

即便這枚28/1.9如此美好, 攜帶單機單鏡出門若需要選擇廣角鏡, 我總會更優先考慮薄若無物的星耀28/2.8. 話雖如此, 一年99% 時間裡我的掛機鏡仍舊是Voigtländer 40/2.8… 突破舒適圈, 果然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啊.


由於寫著寫著突然發現本作總長度恐怕要突破六千字大關, 為便於閱讀我將拆分為三篇成為一個系列, 本篇為開端的啟蒙篇. 後接試煉篇終局篇

, — Sep 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