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DNG Studio

Photography is FUN ⸺ 邁向超廣角 (終局篇?)

由於寫著寫著突然發現本篇長度恐怕要突破六千字大關, 為便於閱讀我將拆分為三篇, 本篇為完結的終局篇, 前續啟蒙篇試煉篇.

在帶著 20/3.5 去了一趟日本之後, Bastian 彷彿算準了時機, 發表了一篇群友手搓 18mm 超廣角鏡頭評測. 這篇文章令我那未被思銳 35mm 滿足的對超廣角的慾望再度蠢動⋯⋯ 20mm 視角自然已經非常廣, 但那也 「僅僅」 是視角寬廣, 拍攝時造成的奇觀 ⸺ 透視畸變並沒有很顯著, 衝擊力和 24mm 鏡頭們相比無顯著提升. 看到 18mm 相對 20mm 帶來的透視變化, 我更加認為在製造視覺奇觀上 20mm 仍力有不逮, 開始物色下一枚超廣角鏡頭.

15mm 能否一步到位?

首先得確定焦段. 因為到了 20mm 這個焦段, 1mm 的增減便會對畫面產生極大的改變, 我瀏覽了很多 10~18mm 鏡頭拍攝的照片與相關評測. 我最熟悉, 平時使用最多的鏡頭系統是尼康 Z 與 F, 我便試圖縮小範圍, 在 F 口鏡頭裡蒐羅. F 口冗長的法蘭距使開發超廣鏡頭困難重重, 沒想到尼康自己和蔡司都在這限制下開發出了超廣角. 可惜尼康自己的超廣角要麼光圈太小 (Nikkor-QD Auto 15mm ƒ/5.6) 且巨大, 解析力也符合時代, 要麼就是長得太醜 (AF Nikkor 14mm ƒ/2.8D). 相較之下, 蔡司的 Distagon 15mm ƒ/2.8 ZF.2 就顯得眉清目秀了, 2.8 的光圈可以算十分充裕, 當下價格也不復當年, 不到 3,000RMB 便能拿下成色很好的二手貨, 於是我便在六月的日本之行前購入, 打算在東京一展拳腳.

15mm on Dƒ vs 20mm on FA

理想固然美好, 但實際使用時還是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 這枚 ⸺ 不, 這 15mm 是我所有鏡頭裡最粗壯的, 在裝入/拿出相機包時都感覺極其擁堵; 若將其裝著在相機上放入包中直接就佔據超過兩個格子的空間 (一般來說, Peak Design 的 origami 分割下一個格子裝一枚鏡頭, 而這鏡即便單獨存放也會佔據兩個格子). 並且, 就像我在 Zƒ 評價裡曾經提過的, 轉接至 Zƒ 使用時, 手感如啞鈴般笨拙而彆扭. 裝著在 FM3ᴀ, FA 或者 Dƒ 上使用時體驗倒還算不錯, 但實話說當下膠捲價格仍在不斷上漲, 我用膠捲拍攝的慾望每況愈下, 這樣的使用場景將來恐怕會愈發減少吧.

More Jellyfish _gallery >

Jellyfish _gallery <

Even more Jellyfish

但是這次旅行也讓我意外地發現了 15mm 鏡頭一個大展拳腳的場景 ⸺ 水族館內. 用 15mm 鏡頭直接將遮光罩抵近魚缸拍攝, 依然可以獲得觀感開闊的畫面, 也能避免拍攝到玻璃上的反光, 更可利用超廣角帶來的大景深輕鬆囊括缸中遊動的生物們⋯⋯ 稱水族館為 15mm 鏡頭樂園也毫不為過.

FM3ᴀ + Provia 100F

15mm 在拍攝人像時也相當好用, 透視畸變塑造的臨場感與背景拉伸難以被哪怕是 18mm 鏡頭復刻. 但這也是把雙刃劍, 與被攝者間的距離變得更難掌握 ⸺ 或者說由於我自身本就傾向於與被攝者保持距離, 15mm 拍攝環境人像所需能發揮出強烈透視畸變的距離遠遠突破了我的舒適區, 一不小心就會造成人物在畫面中佔比過小的問題. 利用透視畸變創造出誇張的人體變形效果也為很多人厭棄, 但無法否認會帶來強大的視覺衝擊 ⸺ 話雖如此, 一旦稍微失誤就會讓衝擊力變成恐怖谷, 果然還是很需要練習才能拿捏.

在用了小半年蔡司的 15mm 之後, 我逐漸對這個焦段有所掌握. 重新思考了自身需求後, 我認為這枚鏡頭並非當下最適, 更符合我需求的另有其鏡.

我的終極 UWA 答案

蔡司的 15mm 畢竟已經是十三年前設計, 且有著單眼結構法蘭距限制, 註定其上限無法達到最佳, 我轉念一想, 如果考慮 M 口鏡頭, 不也能做到同時兼顧膠片與數碼麼? 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 M 口因為旁軸取景的限制, 很難出現優秀的超廣鏡頭, 但進入無反時代後, 轉接與實時取景直接抹除了原本的限制, 很多廠商都因看重轉接便利推出了 M 口超廣角. 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非長庚光學莫屬.

長庚給我的印象與星耀和思銳截然不同, 從誕生之初就沒有走低端路線, 特立獨行不斷推出規格奇詭但好評如潮的鏡頭, 在超廣角, 微距與移軸鏡頭這些傳統光學大廠較少著力的領域攻城略地. 實際上, 長庚甚至在不久前公佈了 10mm12mm ƒ/2.8 全幅自動對焦鏡頭, 在無反時代甚至各光學大廠們都尚未公開如此規格的鏡頭, 令人驚歎.

21mm

15mm

21mm 與 15mm 視角對比

15mm vs 21mm vs 35mm 变宽

然而正如我前文所說, 20mm 以下的焦段 1mm 的變化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15mm 已經遠遠突破我的舒適區了, 而在 10mm 的範圍任何極其細微的機身傾斜都會造成後期很難挽回的畫面扭曲, 因為需要塞下驅動馬達他們的體積都直逼蔡司 15/2.8, 光圈還小了一檔. 故此儘管自動對焦的 10mm 與 12mm 鏡頭令人驚豔, 我並未將它們列入考量範圍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的確不太喜歡長庚的大部分鏡頭外形設計⋯⋯).

35mm Desqueezed

21mm

15mm

實際上拍攝試煉篇的樣片時我也帶上了這枚 15mm. 從上到下依次是星耀 35/2.9, 福倫達 21/4, 長庚 15/2

在打定心思瞄準 15mm ƒ/2 M 口版本後, 我就賣掉了蔡司 15mm ⸺ 比起放在家裡吃灰, 它值得更好的去處. Venus Optics Laowa 15mm ƒ/2 D-Dreamer LM 到手之後我發現它甚至遠超我的預期:

Laowa 15mm ƒ/2 on Zƒ

感知最顯著的是因適配無反結構帶來的體型改變, 由蔡司的 (不含轉接環) 103mm × 113mm, 730g 銳減到 63mm × 71mm, 418g, 雖然遠不如星耀 28/2.8 那般袖珍, 但因為強烈的對比而顯得比實際更小巧. 並且它有針對旁軸相機做出調整, 對焦環在 0.7m (絕大多數 M 口相機聯動的最近對焦距離) 會有一個非常輕柔的頓感, 足夠作為提示又不至於影響連續對焦手感, 好評;

UWA Portrait

它的近攝能力也非常可觀, 比起蔡司最近 0.25m, 1:9 的放大率, 它能做到 0.145m, 1:4. 雖然相質有些微劣化, 但在極近對焦距離以及 ƒ/2 光圈加持下虛化量也相當可觀 (當然, 在這樣張上也能看出前面提到的人像恐怖谷效果⋯⋯);

Boat

最重要的是, 觀察樣片後我發現它的相質在全畫面都相當均一, 即便在最邊緣也沒有明顯滑落, 甚至在 ƒ/2 就有蔡司收至 ƒ/4 左右的水平.

Tractor ƒ/2 _gallery <

Tractor ƒ/2.8 _gallery >

這枚鏡頭最大的缺陷應該只能說邊角失光 (vignette) 非常嚴重. 因為它從畫面相當中心便開始發生失光, 視覺效果上嚴重到 ƒ/2 時畫面整體比 ƒ/2.8 暗, 感覺上甚至比蔡司要嚴重. 好在僅需要收縮光圈到 ƒ/2.8 便能極大緩解 (如上右圖). 畢竟它的體積如此小巧, 前鏡組沒有巨大的凸起也便於使用普通 72mm 濾鏡, 而且我個人其實非常喜歡邊角失光造成的視線收束效果 (一切有利於收束視線的效果我都喜歡!), 所以這個問題於我也就不是問題了.

21mm _gallery <

15mm _gallery >

35mm Desqueezed

21mm

15mm

一些直觀的對比, 從上到下依次為: 21/4, 15/2 , 35/2.9, 21/4, 15/2

除了邊角失光之外它還有兩個不痛不癢的小缺陷: 它的光圈環不知為何與大部分 M 鏡的方向是反的, 盲操作時非常頭大; 它的對焦環行程非常短, 從無限遠到 0.7m 恐怕只有 30° 行程, 0.7m 到 MFD 則略好, 但也只有 60° 左右, 想要做精細對焦有點考驗操作.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甚至不能說是缺陷的⋯⋯ minor annoyance? 一是它因為採用了內對焦, 所以若使用 TZM 轉接環自動對焦會使相質顯著下跌; 二是這 M 口版本的確是為了徠卡 M11 這樣薄濾鏡組的機器調整過的, 轉接到 Zƒ 時邊緣相質比起在 M11 上依然略有下降, 若是真追求極致應該選擇為了尼康 Z 最佳化的原生 Z 口版本; 但原生 Z 版因為是純機械鏡頭不帶任何電子觸點, 無法啟動 Zƒ 的對焦輔助, 無奈之下我也只能選擇 M 版, 利用 Boryoza 這樣的帶觸點轉接環開啟對焦輔助, 犧牲一點邊緣相質換取方便和可以同時在 Hexar RF 上使用的交換性.


雖然說是 「終局篇」, 但前面還是說了一堆小問題, 或許將來會出現光學限制允許內更加完美的 15mm. 可是, 同時能在數位與膠片機身上使用, 相質優秀, 體積得當, 我想⋯⋯ 在那枚完美的 15mm 被開發出來前, 長庚 15mm ƒ/2 就是我的次善. 另外, 我畢竟沒有真的上手試用過 10mm, 誰知道哪一天我在凝視超廣深淵時會不會失去全部 SAN 值, 一步跨入 9mm 之淵呢⋯⋯


本系列得到了姜若愚的審閱

, — Sep 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