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我再喜歡小巧的鏡頭, 但物理規律的存在使得長焦和超廣角大光圈鏡基本不能做到小巧, 而且若是要追求高質素就更無法同時擁有迷你體型了. 什麼, 你說徠卡 APO-Summicron 35/2? 那個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內⋯⋯
其實這個鏡頭才是我購入的第一枚 「官改」 Auto 鏡頭. 作為四枚官改後依然保留齒輪型光圈環的鏡頭之一, 不知為何在中國二手市場上流傳著好多官改版本. 我雖然已經有福倫達 Color-Skopar 21/4 P, 但這個鏡頭光圈很小不說, 場曲和銳度都非常糟糕, 實際使用時哪怕是將光圈縮到 ƒ/8 都沒法確保邊角相質可用, 對於超廣角這種需要拍風景的需求來說可以判不及格了.
裝著 20/3.5 的 FM3ᴀ 與裝著 21/4 的 Hexar RF. 旁軸相機上基本找不到帶 21mm 線框的, 只能靠外接取景器了
尼康的這枚 20mm 體積巨大, 前組又額外比後面寬闊許多, 需要用 72mm 鏡頭蓋和濾鏡, 以此為代價換取了 (以它的年代來講) 還算相當不錯的質素. 全開狀態已經比福倫達 21/4 要銳利許多, 像場也相對比較平坦, 收了光圈之後拍風景很容易讓人感嘆這完全不像是五十年前的產物.
不過或許眼尖的讀者已經發現了 ⸺ 名字中的 UD, 意味著這枚鏡頭有多達 11 枚鏡片 (Uni, 1 + Deci, 10); 沒有 C, 意味著這枚鏡頭的鍍膜還是非常古早的單層鍍膜. 二者結合便導致本鏡在逆光環境下對比度飛速跌落, 畫面中或外有點狀光源時, 也會有很明顯的散射光斑. 作為廣角鏡頭在室外使用時, 著實很難以避免太陽之類的強光源對本鏡孱弱的鍍膜造成挑戰, 雖然在實際使用中也可以利用這些特性營造獨特氛圍, 但有些時候不免懷念現代多層鍍膜⋯⋯
畫面內的點光源造成非常顯眼的耀光,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的效果
實際上, 這枚鏡頭不但沒有多層鍍膜, 也沒有浮動對焦、 非球面鏡、 高折射鏡等更現代超廣角上常見的設計要素, 能憑藉全球面設計, 在滿足 F 卡口這樣大法蘭距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出這枚鏡頭, 並且最終相質還算不錯, 不得不佩服尼康工程師的實力⋯⋯
這次去日本時我就帶上了它, 拍攝了本棲湖以及東京市景.
既然說到 20mm 就順便多提一句, 因為我平時幾乎不用廣角鏡 (以前也提過, 35mm 在我看來就已經是大廣角了), 20mm 對我來說使用起來挑戰巨大, 尤其是在 Dƒ 上時, 因為我給 Dƒ 裝了放大目鏡, 導致畫面四角很難看清, 如果我戴著眼鏡的話四角乾脆就直接看不到, 所以拍完了經常會發現畫面四角拍到了不想拍到的東西. 不過這完全是我的 setup 產生的問題, 與本鏡質素無關⋯⋯
作為 F 系統上僅有的兩枚 DC ⸺ Defocus Control 鏡之一, 135/2 DC 在尼康生態中地位多少還是比較獨特的. 但站在 2025 年的時間點回看, 前不久理光剛剛把備受好評的 GR Ⅲ 系列拓展出新的產品線, HDF 版 ⸺ Highlight Diffusion Filter, 雖然實現原理上與尼康的 Defocus Control 大相徑庭, 但最後的成片效果其實十分相似 (同樣原理的還有索尼的 100/2.8 STF). 佳能在進入無反時代後也已經推出了帶有像差控制的人像鏡 RF 100mm ƒ/2.8 L Macro. 除了這些已經面世的產品, 福倫達也將推出的 Portrait Heliar 75mm ƒ/1.8, 不過目前只宣佈會推出索尼 E 版本, 不知道以後有無機會推出 Z 版本. ⸺ 也就是說, 尼康在無反時代反而沒有原生 Z 卡口/可以自動對焦的 DC 鏡, 頗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Bonus: 把 135DC 轉接到 Pen F 上的效果, 頭重腳輕至極滑稽無比
仔細想來, 這枚鏡頭應該是我人生首次購入二手鏡 ⸺ 購入於 2014 年, 而生產則可以追溯到 1995 年, 可以說是和我年紀相仿的老鏡了. 作為 AF 鏡, 它依然保留了 Ai/-S 時代的設計, 在鏡筒中保有一個幾乎完全是裝飾作用的銀色輥紋金屬環, 與 105/2 DC 一道成為 AF 鏡頭中的一抹異色. 錘紋金屬鏡筒, 金屬鎖定按鈕與這輥紋金屬飾環一同讓它看起來比同期其他高階 AF 鏡頭要更上檔次 (反面例子⋯⋯ 我的 Ai-S 180/2.8 的後繼鏡頭, AF-D 版 180/2.8 完全就是一根黑色棒子⋯⋯)
雖然說同樣是黑色棒子, 蔡司這 135 APO 又比 AF 180 要好看得多⋯⋯
AF/D 鏡頭雖然可以自動對焦, 但需要藉助機身的 「螺絲刀」 驅動, 聲音大不說, 也基本沒什麼追焦的能力, 唯一的优点是速度倒是很快. 比起更晚期的 G 镜头, 因为保留了光圈环所以在 FM3ᴀ 和 FA 上的使用体验也还不错. 但 AF 镜都有的问题是对焦環與對焦螺線間聯動不是硬連線而有點曠量, 導致手動對焦模式下對焦的手感一般般. 而在 Dƒ 上使用自动对焦时, 現代 AF-S 鏡頭上成為標準的全時手動覆寫彼時還不見蹤跡, 改變自動/手動對焦必須擰動 M/A 環, 其實挺不方便. 好在我使用它時基本都是只用一個模式 (十年前自動, 現在手動), 於我而言這也就不是一個大問題了.
要拍運動軌跡比較固定的飛鳥倒也不是不行
在 Dƒ 上使用它的體驗其實非常好: 作為數位相機, 拍完之後馬上就可以在 LCD 螢幕上預覽 DC 效果, 不用費眼神從取景器小窗試圖觀察; 改變 DC 設定後可以直接用自動對焦重新對焦, 省去了費眼神盯著取景小窗手動微調對焦的麻煩; 雖然在前面對 AF 性能抱怨頗多, 但有無自動對焦到底是天壤之別, 作為人像鏡應付運動不大的場景可算綽綽有餘.
人像範例. 可以看到各種邊緣都是肉眼可見的綠邊
至於 DC 的實際效果, 我覺得其實非常 niche, 很少被用到⋯⋯ 然而當我確實需要高銳利度, 儘量少像差的場合, 這枚鏡頭又無法提供所需的質素, 所以才有了下一枚本期介紹的鏡頭⋯⋯
DC 後的柔焦效果. 確實是挺夢幻的
大傢伙們, 以前介紹過的 180/2.8, 135DC, 135/2 APO-Sonnar
目前我手頭最大的鏡頭 (濾鏡口徑 77mm! 還好它在使用時基本沒有用 CPL 的需求⋯⋯), 也是我的第一枚真・APO 鏡頭⋯⋯? 每次這麼想的時候我的腦海深處都会傳來若有若無的 Apo-Skopar 90mm ƒ/2 的哭聲. 好吧, 我对 「真」 的評價標準應該修訂一下, 「達到發表當時民用鏡頭質素前列」 程度的在我心目中才能算 「真・APO」. 蔡司這枚 APO-Sonnar 135mm 毫無疑問地, 在 2012 發表當時是光學質素的標杆. 彼時 135mm 焦段已經不缺非常優秀的鏡頭了 ⸺ 前面介紹的尼康 135/2 DC, 佳能的 EF 135/2L, 索尼打著蔡司標推出的 135/1.8 ZA… 在銳度反差色彩等方面都是非常優質的 ⸺ 但是它們都達不到 APO 標準. 在某次用 135/2 DC 拍完白鷺卻在處理照片時花了半小時才堪堪讓 spherochromatism 消失, 我受不了了, 憤然購入了這枚真・APO 鏡, 然後徹底理解了當年為什麼大家對這枚鏡頭都讚不絕口.
白鷺, 非 APO 鏡的一生之敵
雖然在我購入這枚鏡頭的 2024 年, 曾作為頂尖 135mm 的它已經被後來者大幅超越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 APO-Sonnar 的失敗, 只是後來者太強了. 實際上, 蔡司自己在 2016 年新瓶裝舊酒把 135mm APO-Sonnar 幾乎原封不動地挪到新的外殼裡改名 Milvus 135mm ƒ/2 出售,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至少在蔡司眼裡, 這枚鏡頭的質素放在 2016 年也還是頂級的. 等到 2020 年幾個日本廠商接二連三退出超強 135mm 鏡之後, 這 APO-Sonnar 才從頂級退居頂級守門員.
儘管是個大傢伙, 我還是帶著它去了兩次東京⋯⋯ 兩次⋯⋯
而且實際上, 比起在光學質素上超越自己的後來者, APO-Sonnar 135mm 還是有一點未被超越的, 那就是做工和操控性. 無反時代大家都努力追求輕量化基本放棄了金屬外殼, 佳能和尼康更是早已放棄了光圈環 (佳能最近在一些鏡頭上又加回來了, 但是定位是方便影片攝製的無級光圈), APO-Sonnar 135mm 的全金屬鏡筒, 操作極度絲滑、 金屬縱輥紋對焦環, 1/2 檔調節的光圈環, 都造就了無可匹敵的手動對焦體驗. 更令人欣喜的是, 蔡司於 2009 年更新尼康卡口到 ZF.2 時加入了 CPU 觸點, 我在 Dƒ 上使用本鏡時, Dƒ 可以直接讀取到鏡頭資訊, 設定最低快門速度與與 ISO, 當使用尼康 FTZ 轉接環轉接到 Z 機身上時, 也可以直接在機身上啟動對應的防抖, 比完全無 CPU 的鏡頭方便了很多.
因為它有著全開也令人放心的質素, 我可以在太陽完全消失後依靠手持拍攝也不用擔心需要飆高 ISO 和放慢快門速度
我覺得這幾個大傢伙 (加上 180/2.8) 應該就是我軍火庫裡體型上限了. 不像小鏡頭們, 就算它們有再強的質素再獨特的成像風格, 體積的桎梏擺在那裡, 當我想要出門晃晃時肯定會更優先選擇 105/2.5 而不是 APO-Sonnar, 這些大傢伙們只有在我很確定某個明確目標時才會派上用場. 故此我主觀上沒有任何增加大鏡頭的打算, 這個主題應該不會有 Part Ⅱ 了 ⸺ 然而作為觀鳥愛好者, 目光又總會被某些 300mm 甚至更長的鏡頭吸引 ⸺ 吧⋯⋯?
Gadget, Photography — Mar 26, 2025
Made with ❤ and at DENSHI NO 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