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上次遊記的結尾中提到的那樣, 香音老師的 Fanbox Live 如期於六月八日舉辦, 我也以此為契機再次來到了東京. 比起前兩次, 這次除開出發到達在東京停留的時間就只有四天, 好在幸運女神眷顧, 有很多在此期間舉辦的活動, 而且奇蹟般地時間上並無衝突, 所以比起上次一週多的悠閒遊玩, 這次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地連軸轉, 對於身體和精神都有點考驗.
相機與鏡頭的攜帶上, 本次我完全放棄了 F 單反, 改成了三機四鏡的配置 ⸺ Zƒ 裝著 TZM-02, 與 R-D1s 和 Hexar RF 共用三枚 M 鏡頭: 星耀 28mm ƒ/2.8 餅乾廣角, 福倫達 35mm ƒ/1.5 VM 小廣角與福倫達 90mm ƒ/2 VM 中長焦. 這幾枚鏡頭都極為小巧, 讓我即使同時揹著三機三鏡在東京漫步也絲毫不覺得肩上有壓力. 不過為了應付潛在的拍攝風光需求, 我還是帶上了新入手的蔡司 15mm ƒ/2.8 以備不測, 事實證明這是最大的錯誤決定, 要是換成福倫達 21mm ƒ/4 P 就好了⋯⋯ 至於緣由, 估計到 part Ⅲ 裡就會說明.
這次選擇了直飛成田的航班, 省去了浪費在轉機上的時間, 但成田去市區的快速列車半小時左右才發車一班, 在海關大排長龍後等到快五點我才到達住處. 話雖如此, 這也比前兩次雖然落地羽田但都在晚上十點過後才到達住處要早太多了. 因為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和金錢在通勤上, 這次我沒有選擇和前兩次一樣住在立會川, 而是選擇了離市中心更近的南麻布. 挑選住處時雖然完全沒注意到, 但這地方比我想象中的更接近市中心, 不但可以從天台近距離觀賞到東京塔, 距離慶應義塾大學大概就只有十分鐘的腳程, 巴士和電車通勤也無比方便, 可以說位置絕佳了.
安頓好行禮後我就興致勃勃地帶上相機去天台拍東京塔, 緊接著趁著太陽尚有餘暉去慶大散步. 慶大的面積不算寬廣, 體感和 UCA 相距不遠, 繞行一圈不過也就 40m 的樣子. 和慶大緊連著的是義大利使館, 還有藏在一個轉角裡, 建築設計非常現代毫無佛寺感的弘法寺. 學校有一圈存在感不是特別強的牆把它與東京隔開, 但並不是很生硬的分割, 在遠離主幹道的部分依然會感覺他與旁邊的住宅融為了一體.
逛完一圈慶大之後, 我在旁邊一個楔形岔路裡, 造型古樸而歷史悠久的居酒屋吃了晚餐, 回到住處倒頭便睡.
一路向北的一天 (?). 早上九點多出門去位於虎ノ門的 TOKYO NODE GALLERY 觀看デザインあ展 neo. デザインあ是 NHK 上一檔面向大眾 (尤其是兒童) 普及設計知識的節目, 是已經播送了十五年的常青樹. 我大概是在十年前從字談字暢瞭解到了這個節目, 因為在國內收看困難所以只能斷斷續續看了一些台灣/香港引進的集數, 但即便如此我也一直對該節目抱有很高好感, 畢竟好設計要從娃娃抓起嘛 (笑).
TOKYO NODE 位於虎之門之丘車站大樓 45 層, 一進車站大樓就能看到巨大的あ字海報, 大樓各處也遍佈著あ字裝飾和指示牌. 雖然 45 層也算是挺高的樓層了, 但展會現場完全沒有窗戶所以只有在入場和離場前能俯瞰東京市景 ⸺ 當然, 來這裡的重點肯定不是東京市景.
會場內果不其然有非常多兒童, 從嬰兒車裡的到小學低年級居多, 或許等到週末會看到更多學生年齡層的青少年吧. 雖然兒童很多, 但噪音控制意外地還算不錯, 沒有讓人覺得特別煩躁, 大概是因為孩童們大多在聚精會神地與展品進行互動. 展覽估計有超過一半的展品是被設計來互動的, 比起在電視上觀看, 實際上手體驗一些設計對於兒童來說當然是更加直觀的. デザインあ本就提倡從日常出發思考設計, 而這些以日常出發設計的小道具以實體呈現在眼前, 能夠 360 度觀看, 更能感受到它們的巧妙. 在互動區裡還有圍場, 讓來訪者可以親身體驗デッサンあ並看到自己的大作被放在投影牆和網頁上展示, 參與感滿點.
除了展示節目中出現過的道具與各種互動裝置, 現場還有兩個特別的展示空間. 其一是一個正方形的放映廳, 四面牆上由投影放映特別製作的相連影像, 讓我瞬間覺得彷彿回到了 teamLab Borderless. 其二是帶有攝像頭捕捉現場觀眾反饋的設計辯論環節 “Design Dotchi de Show”, 以投影在幕牆上播放 「學校供應牛奶應該用玻璃瓶還是利樂包」 辯論, 邀請觀眾站到地面上畫有相應顏色的區域, 觀看的孩童們都樂在其中.
逛完デザインあ展 neo, 我繼續向北移動, 搭電車前往初次來東京時已經造訪過的印刷博物館. 之所以再次造訪是因為這裡正在舉辦特展 「黑之藝術」 ⸺ 專注介紹古登堡發明活字後德意志地區印刷文化的展覽. 正好之後我還有打算去參加金属活字鋳造会社物販会, 臨時抱佛腳惡補一點十五世紀出版知識以備不測 (?). 而且當年我在學校裡做了 Albrecht Type Nova, 某種程度上我也可以自稱 「黑之藝術門徒」, 自然對這個主題抱有額外的親近感.
和上次的活字銀河不一樣, 黑之藝術展是付費展覽, 設定在地下的迷宮中. 而地面的展廳展示的是 Graphic Trial 2025, 算是凸版社自家的技術展覽, 其實內容也非常有趣, 展現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能看到的印刷技法. 我最感興趣的無疑是佔據了一整面牆的超多層偏光疊加印刷實驗, 只是稍微偏轉視線就能看到不同的畫面, 以此技術為基礎進行技術拓展來承載內容表現, 效果令人稱道.
交錢進入地下迷宮, 在進入黑之藝術展示空間前還能看到一個很小的角落被裝飾成了書店的樣子, 那是京極夏彦館長就任記念展示. 我對京極夏彦並不瞭解, 他的作品就只看過動畫化的 「魍魎之匣」, 所以沒有在這裡逗留. 再往前穿過一半的迷宮就能看到黑之藝術展區了, 這個區域用黑色帷幕隔開, 入口也掛著印著巨大哥特體的幔帳, 營造出一股神秘感. 實際上印刷術在剛剛被發明時, 被稱為 „Die Schwarze Kunst(黑色技藝, 即魔法/巫術)“, 和布展氛圍很是相稱. 而當走進布幔之中看到展品時就能明白, 這次的展品花大力氣從各地搬來了很多十五十六世紀出版物珍品, 看一次便值回票價.
展覽從古登堡發明活字之前的雕版時代開始, 一直到二戰時期結束, 展現了德意志地區印刷業的獨特文化. 除了印刷博物館原本的藏品之外, 很多珍貴的藏品來自德國的古登堡博物館和克林斯波博物館, 這些平時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珍品共同為觀者構建了非常清晰的德意志地區印刷出版業的文脈.
除了這些展品之外, 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一道分割布幔上印的文字: „Gott grüß die Kunst (上帝保佑技藝)“, 這是德意志地區印刷從業者的問候語, 聽起來非常帥氣 (?). 看完展覽後, 我又去紀念品店打算買些小禮物回國送人, 這一看可出問題了, 沒想到因應黑之藝術展覽, 紀念品店更新了一大波紀念品, 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一口氣又買了好多 tchotchke… 湊巧紀念品店對於 「身著黑之時裝」 的顧客有每件商品優惠 50 日元的活動, 而我當天正好穿著 theType 的 T 恤, 便因此替錢包減輕了一丁點負擔.
離開印刷博物館後我繼續向北造訪每次來東京都會去的涉谷 Sunshine City. 這次天文台的新節目 「貓星夜」 我並不是很感興趣, 但老節目似乎也沒有專門花錢重新看一遍的必要, 所以就沒去天象館. 倒是在去太陽城的路上路過了一家筆墨紙硯專營店魔法雑貨・シーリングスタンプ専門店 Fairy{Note.} ⸺ 準確地說它是一家封蠟專門店, 只不過除了封蠟之外也順便賣一些氣質相符的文房具以及雜貨, 我看到招牌覺得香音老師絕對會很喜歡就一頭鑽了進去. 店內的封蠟琳琅滿目, 對於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資訊量爆炸, 雖然有想過可以買一點贈與香音老師, 但又覺得比起我這樣半吊子的選擇, 香音老師自己肯定早就買了合適的, 遂作罷. 不過我還是買了一些信紙自用.
之後就是參觀水族館和展望台了. 和前兩次去不同, 這段時間太陽城和名偵探柯南系列有做聯動, 各個設施中都放置了聯動相關的立牌等飾物. 我對名偵探柯南系列興趣缺缺, 就沒有多加關注. 除了多出來的柯南相關飾物, 這次在水族館裡還看到了醜萌醜萌的換毛企鵝, 真是值回票價 (笑)
不單單是換毛企鵝, 這次去展望台時本來覺得天氣略有些陰沉, 多半是看不到富士山和落日了, 沒想到雲層似乎是專門在富士山的方向開了個小口, 讓我成功看到了富士山 ⸺ 儘管天氣不是很好導致只能看出輪廓, 但還是覺得非常開心, 總算是彌補了之前每次登高都無法看到富士山的遺憾.
從展望台離開, 我看了一下導航發現現在去買膠捲的話剛好能趕上閉店, 就急忙去東京 Camera. 然而到了店內一看各類正片早已售罄, 只好各買一卷富士 400 和 Acros Ⅱ. 之後回到住處, 在附近覓食時發現了一款名為赤兔馬的燒酒, 本來是出於獵奇的心態點了一杯, 卻發現味道意外地非常柔和醇厚, 和名字看起來截然相反, 又是意外之喜.
東京遊記 2025 六月篇系列: Part Ⅱ, Part Ⅲ, Part Ⅳ
Travel — Jun 14, 2025
Made with ❤ and at DENSHI NO 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