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大血拼. 逛了三家二手相機店: Popeye, GT Camera 和北村. 除了一堆膠捲之外, 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在 Popeye 發現了一臺品相幾乎完美? 的奧林帕斯 OM-2n. 我一直對小相機/鏡頭情有獨鍾, 在膠片時代在 「小」 這一點上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奧林帕斯了, OM 和 Pen 系列都是當時最小的單反機, OM-2n 在小的前提下功能齊全, 而 OM 鏡頭各個身形嬌小, 搭配起來 (視覺上) 比我的 FA 和 FM3ᴀ 都迷你一圈. 不過習慣了尼康式操作的我在初上手 OM 機器時還是有些磕磕絆絆的, 在店內試機時還遇到了反光板鎖死的狀況, 還好擺弄一番之後我想起之前看的介紹影片裡提到過這個狀況, 檢查了電池意識到應該是擺放太久電池沒電了, 才順利解除危機.
GT 應該是在這幾年進行了擴張, 從原本的一個店面變成了分佈在兩個樓層的三個店面. 店內商品雖然琳琅滿目, 最讓我意外的是居然有一個角落擺滿了二手適馬 DP 系列相機, 可惜我在購買 OM-2n 後自覺預算不多, 不敢多想⋯⋯ 最後只買了一點膠捲.
本以為 GT 已經非常大了, 沒想到北村更是佔了一棟樓, 五層的龐然巨物. 當然商品陳設的密集程度遠遠沒有 GT 那麼高, 但是逛起來體驗的確是舒適太多. 然而這裡比起 GT 反而更沒有什麼令我特別中意的商品 (主要是我對佔據一整層樓的徠卡興趣缺缺), 於是我照舊買了一些膠捲之後就打道回府.
情緒展 Ⅱ 當日. 雖然我的票是下午二點入場, 但我十二點不到就按耐不住興奮出門了, 提前到了會場不遠的咖啡店消磨時間. Studio Sola 位於神南アール大樓負一層, 入口相當隱蔽, 好在我到場時已經有不少ヰ組在排隊等候入場, 比較醒目. 場地其實相當逼仄, 本就不大的室內被分隔成三個區域: 主要展覽空間, 場販售賣/展示區以及 「未來之形」 MV 視聽區. 主要展覽空間被一到 T 形隔斷分割成一個コ形空間, 隔斷與牆壁上掛滿了情緒與其他創作者創作的情緒插畫; 一些曾經在情緒展 Ⅰ 登場的畫作也獲得機會重新返場, 是一個令ヰ組幸福的空間. 最靠近入口的地方展示著情緒專門為這次展覽繪製的插畫, 但做成了巨大的三層亞克力堆疊, 略有一點立體感, 效果很好, 可以看出拍的拍怕為了賣同款微縮作品下了點功夫 (?).
隔板的一面幾乎被 orie 老師的作品完全佔滿. 雖然已經脫離了神椿工作室, 但 orie 老師對情緒的愛延續至今, 每幅作品都能讓人感受到溫暖.
繼續往前走就進入了未來之形特別視聽區域. 區域裡有兩臺電視, 每臺電視上連結著兩副耳機. MV 本身尚未公開不做細節探討, 但其中的 (畫面上看起來的) 水仙百合濃度簡直突破螢幕, 我反覆排隊看了五遍, 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繃住表情沒有當場狂喜亂舞的. 視聽區域的一側還用簾子隔出了一個更逼仄的空間, 展出了情緒為了這條 MV 所作的設定圖以及一些感想. 理論上來說這些內容雖然可以拍照但不應傳播, 所以我就不發表評論⋯⋯ 但情緒對於作品和創作的理解是真的非常深刻, 這點從她的畫與歌中都能看出對應, 觀之令人動容.
從特別視聽區出來後繼續參觀下一個區域, 隔板的另一面一半貼著一些各位繪師為情緒繪製的曲繪, 另一半則被情緒畫的巨幅油畫佔滿. 在情緒展 Ⅰ 裡就有展出過一幅她的油畫作品, 但那應該只是練手作品, 雖然可以看出一些對筆觸的運用, 但終究只有巴掌大小, 趣味性居多. 本次的新作則是至少二米高的巨幅, 貼近仔細觀看可以看到構成本作的每一筆細節. 對於任何帶有筆觸的作品而言, 這些細節很難透過照片傳達, 只有當身處畫作面前才能完整體會. 我和其他參觀者一樣在這油畫前長久駐足, 想要將它的每一寸細節都刻入腦中.
在油畫的對面就是展覽最後的部分 ⸺ 異世界電子通訊特別版. 這個特別版⋯⋯ 強烈懷疑是拍的拍怕用什麼東西指著情緒的頭讓她錄的, 聲音嬌得讓人谷歌酥軟, 不敢多聽. 可惜一次入場的時限就是一小時, 眼瞅著時間來到三點, 下一波入場的參觀者已經在門口排隊了, 我只能一步三回頭含淚離開 studio sola.
Studio Sola 那條路另一端的神社鳥居
由於臨時得知二十六日還有一場香音老師的演出, 我改變了原本今天回國的行程. 但是住處沒法直接續住, 只能另尋別處, 我乾脆搬到離二十六日演出更近的初臺附近. 這一天大部分都在電車上度過, 拖著行李箱揹著巨大雙肩包在東京穿梭倒算新奇的體驗. 在把行李丟進新住處之後筋疲力竭的我隨著第六感指引走進了一家街邊的小餐館. 這家小飯店的獨特之處是櫃子上擺著無數唱片, 靠近門邊還掛著吉他. 這些東西出現在酒吧咖啡館什麼的地方都不奇怪, 可是出現在這有些油膩, 煙火氣十足的小餐館裡就顯得有些反差了.
飢腸轆轆的我點了咖哩, 覺得說不定會復刻上次在橫須賀一盤頂一天的奇蹟. 然而本店的咖哩雖然份量巨大而且味道不錯, 飽腹感卻遠不如海軍咖哩, 我甚至追加了一點白飯後都沒有覺得特別飽, 看來海軍咖哩果然是有獨特之處的. 吃完飯回到住處整理了一下行李, 我決定先去演出所在的白壽大禮堂轉一轉.
之前我以為白壽大禮堂應該和保谷樹影禮堂一樣是專門演出的場地, 但實地一看才發現並非如此, 禮堂是白壽生科學研究所大樓的一部分 (7F), 除了禮堂之外大樓其他部分是正常的辦公樓. 晚上正好是歌唱家們為明日演出排練的時間, 我雖然不能進入禮堂但是在入口就可以聽到功力深厚的歌聲, 更拉高了我對次日演出的期待.
演出當日, 我自然是不敢怠慢, 早早坐公交來到禮堂. 很幸運地, 我選到的座位非常靠前, 在第三排 ⸺ 第一排留給指揮, 第二排看起來都是老師和關係者, 我的座位又在正中間, 很難想象到能有更好的情況了.
白壽大禮堂雖然看起來比保谷樹影的小禮堂寬廣好多, 但按照官網介紹實際上只有 300 餘座. 但白壽的禮堂本身設計非常優美, 有更多裝飾性元素,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四壁波浪狀的木質牆體裝飾, 以及舞臺上同樣是波浪狀的玻璃裝飾條和投影. 投影在演出時同步展示臺詞的日文翻譯, 效果很好又不至於過於引人注目, 比我之前在其他音樂廳看到的用舞臺兩側的熒幕顯示的方案要好太多了. 本場演出作為二期會歌劇大師班的結業演出, 劇目基本上算是經典薈萃. 但即便如此, 我的體驗依然是非常新鮮的 ⸺ 這次演出的伴奏只有一臺鋼琴, 我作為從小學習鋼琴的人, 對這些經典歌劇的接觸更多是從他們的配樂開始, 在聽歌劇時也確實更多是在關注配樂; 而這些歌劇的配樂原本更多為管絃樂, 此次演出把配樂簡化到只剩下鋼琴, 在依舊出色完成烘托氣氛作用的同時更加凸顯了歌唱家們的歌聲, 的確是我不曾經歷過的體驗.
演出時間開始, 隨著指揮與鋼琴家登臺並示意, 身著符合角色風格華麗禮服的歌唱家們從側門登臺, 開始演出. 從第一場戲我就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專業歌劇演員在實力上的強勁: 大概是由於男女學員比例不太剛好, 很多配角都是由助演來完成, 而這些助演應該都是二期會的教師, 他們的實力很明顯比學員要高一個臺階, 其中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助演們幾乎都可以以輕鬆的狀態完成非常高難度的橋段, 而有餘力擺出符合劇情的神態; 學員們固然也可以幾乎不出差錯地完成高難度橋段, 但很明顯可以看出他們基本是全力以赴, 沒有閒情逸致做表情管理了, 神態與橋段不太同步. 但無論如何, 他們都能很輕鬆地把歌聲灌滿這個巨大的禮堂, 並幾乎沒有任何差錯地完成全部演出, 不愧是大師班畢業生.
香音老師的演出在下半場, 中場休息後我便更加聚精會神等待香音老師的登臺. 香音老師出演的第一劇目是馬斯卡尼作品《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 by Pietro Antonio Stefano Mascagni; マスカーニ:歌劇『カヴァレリア・ルスティカーナ』) 的第一幕, 香音老師飾演羅拉. 在這一幕中羅拉算是配角, 直到劇目進行到將近一半才登場; 香音老師身著符合角色身份的巴伐利亞 Dirndl 登場, 頭髮在後腦束成略高的大糰子, 看起來嬌俏可愛; 而羅拉的形象是有些邪魅的 ⸺ 或者按照更新世代的說法, 略有些小惡魔, 這形象與我認知中的香音老師截然相反, 而香音老師在舞臺上非常出色地用歌聲與演技闡釋了這個角色.
間隔一場戲之後香音老師再度登臺, 這次她飾演的則是馬斯內作品《黛依絲》(Thaïs by Jules Massenet; マスネ:歌劇『ダイス』) 的最終幕 (第三幕). 對我而言黛依絲其實是非常熟悉的作品了, 尤其是第二幕的配樂 Méditation 更是本就算家喻戶曉. 而我對作為歌劇的黛依絲卻知之甚少, 在這微薄的瞭解基礎之上, 香音老師的演繹就更加令我期待. 在這幕登場的黛依絲已經皈依教會, 不再是亞歷山大城上流社會的交際花, 所以香音老師登場時身著的服飾也是全場最為樸素的: 一襲淺灰色絲織長裙, 沒有任何裝飾, 如同臨終的黛依絲一般純潔. 然而這樸素的衣著卻反襯出黛依絲 ⸺ 以及飾演她的香音老師 ⸺ 的超然氣質, 尤其是與其他劇目裡登場的華服對比之下, 更顯得超凡脫俗. 比較可惜的是這一段相比起其他劇目而言從技巧的華麗度來講相對比較大巧不工, 直觀感受上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部分 (或許這也是黛依絲配樂比歌劇本身出名得多的緣由之一⋯⋯?), 香音老師的超絕技巧並沒能得以展現. 不過或許也正是因為沒有難度過高的橋段, 香音老師對彌留之際黛依絲的演繹出神入化, 尤其是黛依絲面對阿塔纳埃尔, 眼中卻只有天堂的幻想, 二人雖然似乎在對話, 話語卻完全沒能傳達給對方的段落, 讓我不禁噙淚. (當然, 香音老師演繹的黛依絲瘋狂大笑那段也令人印象深刻⋯⋯)
以上就是這次東京之行比較值得一提的部分了. 就在我打算完結這篇時, 香音老師又發表了新的活動計劃: 六月在涉谷還有一場彈唱演出! 這下不得不計劃六月份是不是要再去一趟東京了⋯⋯
Travel — Mar 6, 2025
Made with ❤ and at DENSHI NO 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