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DNG Studio

Photography is FUN —— OM the Petit

就像我在 Photography is FUN 第一篇裡就提過的那樣, 對於追求 「小」 這個目標而言, F 卡口怎麼看都是一個錯誤的起點. 所以當我在 Popeye 摸到這臺品相幾乎完美的銀色 OM-2n 的時候, 幾乎是毫不猶豫就入手了. 雖然若是只看紙面數字、 甚至是實際看到機器本身, 讀者諸君都可能會像過去的我一樣認為不過是毫米的差別, OM-2n 應該沒有比 FM3ᴀ 小上多少. 但在店內實際一摸, 就會驚訝地意識到這數毫米的距離比想象中的要明顯.

Pen-F 與 OM-2n. 可惜我手頭沒有老 Pen F…

因為 Pen-F 的緣故, 我對現在的奧林帕斯 (或者說 OM System) 其實沒什麼好感. 但是 OM-2n 所代表的則是截然不同的全盛期奧林帕斯. 彼時在米谷美久的帶領下奧林帕斯藉助半幅 Pen 系列機器在小巧輕便領域屢創新高, 但因為市場的要求不得不開發面向美國的全幅機¹, 他又不想做出一臺與市面上已有的機器相差無幾的東西, 米谷美久決心將 「設計出一臺如徠卡 M 機一樣小巧的全幅單眼」 作為目標.

巧思 RF 與 OM-2n. 我手中肯定沒有徠卡 M 的, 拿體積相當的巧思 RF 湊合一下

為達成這個目標, 米谷先生創造性地將大部分原本集中在軍艦頂的核心元件疏散到相對空間充裕的反光鏡箱¹, 使得 OM-1 在具備測光能力的同時身材比同期其他單眼都小上許多. 但也因為這個轉移的緣故, OM 機的快門盤不像幾乎所有其他單眼那樣在軍艦頂兩側, 而是在卡口上. 對於我這樣由其它系統遷移來的用家來講起初確實會有些不適應, 但若是拋去過去的經驗就會意識到所有能快速改變的拍攝要素 ⸺ 光圈, 對焦與快門速度 ⸺ 全都集中在左手操作, 其實非常符合人體工學也十分便捷.

卡口底部可以看到快門環與測光區域聯動的齒輪

除卻快門調整之外, OM 還有兩個和 F 不一樣的的操作習慣: 其一, 當過片撥杆被摺疊起時, 並不會同時起到快門按鈕鎖止的作用, 這就導致我不能按照原本的習慣那樣每次拍完照片立即過片, 否則放進包裡的時候就有可能觸發快門; 其二, 左肩上的那個開關其實並不是 「系統/相機的開關」, 而是 「測光系統的開關」, 如果在拍攝完後忘記把開關撥回 OFF, 那機器很有可能在包裡因為測光系統不停運作而耗盡電池. 這兩個地方我只能認為是米谷先生以及當時奧林帕斯設計團隊為了極致瘦身而作出的取捨了.

如果真的只是機身縮小幾毫米, 鏡頭還和以前無甚區別的話, 拿在手中感覺不可能會如此小巧. OM 系統的鏡頭群也各個身形嬌小 ⸺ 甚至給我的感覺是不比 Pen 系統鏡頭要大上多少. 拿當年的標準來比較的話, OM 鏡頭幾乎都和對應的徠卡 M 鏡身材相仿. 這對於需要滿足大法蘭距限制的單反設計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實際上⋯⋯ 看看這照片你會發現 OM 系統的標準鏡比起當下 Micro 4/3 的小鏡頭體積都算相仿 (當然, 松下這 15/2 是自動對焦鏡, 體積上天然有點劣勢). 再加上數位相機內部已經被電子元件填滿, OM-2n 拿在手中感覺是真的比 Pen-F 要輕上少許.

與旁軸、 無反相比都能幾乎相差無幾, 那更不用說和正牌的單眼比較了. 雖然米谷先生當年設計時對照的目標是尼康的 F 機, 但個位數的 F 機可以換整個取景器機構, 和不能更換取景器的 OM 比起來有點不公平了. 但是哪怕比起同樣年代的 FM, OM-2n 的手感也不是一個級別的小巧.

我手頭沒有 FM, 只能拿和 FM 體積相仿的 FA 來做對比了

可以注意到 FA 的巨大軍艦頂, 這就是當年最強測光的代價. OM-1 與 OM-2 系列的熱靴是可以拆卸的, 大部分時間我都沒有安裝, 更加縮小了它的體積. OM-2 的最終機型 OM-2SP 實際上算是減配版 OM-4, 熱靴也變成了一體形, 我一般不把它當作是一臺 OM-2.

尼康的 AI 50mm ƒ/1.8S 反而比 OM 50mm ƒ/1.8 要薄上一點點, 屬於非常罕見的狀況

24mm ƒ/2.8 的情況下, 兩方體積又差了一倍

雖然把鏡頭做到這麼小的確是值得稱道, 但 OM 鏡頭的質感的確不如 F 鏡頭紮實, 尤其是光圈環, 感覺曠量很明顯, 擰動時也有些鬆垮. 或許更適合的比較對像是 Series E 的全塑膠鏡吧, 但我手頭也沒有 Series E 鏡…

取景器內. 雖然無法更換五稜鏡單元, 但對焦磨砂屏是可以更換的, 我選擇了與尼康 K-3 結構相仿的裂像 + 微稜鏡屏, 使用體驗很不錯. 我有點近視, 在 F 系統上一直都是靠放大目鏡和屈光鏡來減輕問題, F 系統的屈光鏡是靠螺紋固定在目鏡上, 裝卸不太方便, 但不影響片艙開關; OM 系統的屈光鏡則是透過軌道套在目鏡外, 裝卸方便, 正好我這個屈光鏡還附帶了巨大眼罩會擋到片艙, 易於拆卸就讓它使用起來不至於太隔應.

OM-2n

就我手上的幾臺單眼而言, OM-2n 的拍攝動作的確是最輕柔的. 雖然依舊保有著反光鏡起落的啪噠聲和幕簾彈簧釋放的金屬聲, 但是反光板本身略小一些, 動作幅度也更小; 布簾快門本身運作的聲音和尼康的金屬快門也完全不同. 不過, OM-2n 幕簾彈簧釋放的聲音其實反而是幾臺中最高亢的,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

既然提到拍攝動作, 那就順便評價一下我手頭其他幾臺: FM3ᴀ 是感覺第二好的, 反光鏡和快門動作都非常利落, 快門彈簧聲音很輕, 幾乎完全被快門幕簾聲蓋過; Dƒ 有一個安靜模式, 能夠在拍攝完成之後直到使用者鬆開快門按鈕前, 反光板都不會歸位, 使得原本一連串的聲音被分成兩截, 沒那麼擾人, 快門簾的聲音也很輕微; FA 的聲音倒是不大, 但是同為電子快門, 感覺比起 OM-2n 似乎反應更為遲鈍, 動作不乾脆有黏滯感, 反光板復位也彷彿有所猶豫, 是這幾臺裡手感最怪的⋯⋯


回過頭來看, OM-2n 在我擁有的機器裡並不是最精密的 (那榮耀應屬 FM3ᴀ), 亦非最強大的 (那榮耀非 FA 莫屬), 更不是最豪華的 (那榮耀歸巧思 RF), 甚至也說不上是最怪異的 (那榮耀 (?) 恐怕只能歸 R-D1), 但如果我心裡沒有裝著什麼明確的目的, 只是想隨意拿一臺裝在包裡出門, 我應該會更願意選擇 OM-2n. 米谷先生一生致力於創造 「讓人們願意隨身攜帶的相機」, 雖然世間公認他最後依靠 XA 和 mju 系列做到了, 但我認為在 OM-2n 上其實早已完成這任務了.

, — Mar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