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於到了本次日本之旅的最核心, Yoishigure Fanbox Live vol.1. 按照計劃我與Oscar先來到涉谷Parco會面, 順便逛逛那裡的任天堂總店. 然而我們還是小看了週日任天堂店的人流, 店內完全是水洩不通, 我們連穿過店內都感到有些吃力, 更別說駐足觀看各個商品和展示品, 只能草草瞥了一圈離開.

任天堂店旁邊的哥吉拉
從Parco出來我們就去附近的拉麵店填肚子, 心想離會場這麼近時間肯定是充裕的. 沒想到在涉谷附近居然無處尋覓一家合適的花店, 要麼是只賣居家擺放用的花要麼就是週日關店歇業, 我們只好放棄了送花的選項 ⸺ 後來進入會場後也發現今回似乎沒人送花了, 看來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

登上 Gee-ge 所在的四層, 發現入口是一個極其狹窄的樓梯間, livehouse的門也非常不起眼, 寬度基本上不能容納二人同時進入. 稍待片刻便到了入場時間, 我和Oscar因為排隊的位置靠前所以最先進入livehouse. Livehouse內的空間也確實不大, 比上回的保谷小音樂廳更袖珍, 官網上說能容納60人看起來應該是個很接近的數字. 話說回來在2025年參加這樣的活動居然只能用現金支付, 還好參與人數不多否則Gee-ge要堵車到樓下吧. 我在交門票錢的時候覺得來幫忙分送特典, 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眉宇間氣質和香音老師很像, 還以為是香音老師居然在演出前來幫忙, 對她鞠了一躬, 沒想到在演出結束後的回顧直播上香音老師透露那是她妹妹⋯⋯

在交完門票錢領完特典和飲料後, Oscar發現座位似乎並沒有編號, 於是拉著我徑直奔向第一排 ⸺ 在這裡我離鋼琴的距離不過三米出頭, 這輩子都沒有離演出者這麼近過, 可算徹底彌補了上次Classical Live vol.2沒能近距離觀賞香音老師彈琴的遺憾.

就坐後屏息等待不久, 香音老師便施然入場. 本次她穿著的藍灰連身長裙與我讓amayouri老師繪製的插繪中禮服風格異曲同工, 都是在腰部鏤空的設計, 不知道是香音老師刻意選擇還是巧合.
沒有開場白, 燈光師調暗了觀眾席照明後香音老師便開始了演奏. 雖然之前已經分別見識過了香音老師彈琴與歌唱, 但彈唱確實是第一次觀賞. 在我的座位無法看到香音老師手指的動作, 非常可惜, 但人也不能太貪心⋯⋯ 除了最開始的一曲大概因為凝重的氣氛讓香音老師比較明顯地彈錯一個音外, 整場演出基本沒有明顯的失誤. 香音老師的表情平靜而自信, 僅在彈錯音符時略微蹙眉, 而她的歌聲依舊澄澈, 雖然不像演唱歌劇時那樣穿透力強勁, 但更加平靜和緩的歌聲倒是比較符合本次live的 「居家氛圍」.
一曲結束, 香音老師直接在琴凳上側身, 面對觀眾開始MC. MC氛圍輕鬆, 感覺和直播沒什麼區別, 也說了希望大家不用拘謹, 該喝水喝水, 想創造類似爵士酒吧氛圍. 這麼一想, 這次演出說不定是十月的預演⋯⋯ 本次演出的曲目裡, 除了香音老師已經決定必然會唱的之外, 還有四首由fanbox成員們票選的曲目. 可惜我投的曲目只有夜明けを乞う。入選了 ⸺ 不如說要從各15曲中選出兩首實在過於困難了! 即便如此我還是很高興能看到Daily Note被放在候選名單裡, 縱使心知選它的人大概不會很多.
幾首沒能位列前茅的曲子也進入了歌單中倒算是預料之外情理之中, 而其中最為驚喜則是瑠華姐姐演唱的返し唄 ⸺ 沒錯, 酔シグレ活動全勤獎的瑠華姐姐本次也沒有缺席, 登台獻唱了二首半 (二首獨唱, 一首合唱). 瑠華姐姐在舞台上的站位距離我的座位大概只有不到二米, 字面意思的觸手可及. 瑠華姐姐和香音老師一樣穿著素色的洗練長裙, 但和香音老師搭配了典雅的高跟鞋不同, 瑠華姐姐搭配的是略有些朋克風格的黑色長靴, 這個組合顯得非常帥氣. 至於為什麼突然改口稱瑠華姐姐, 那是因為近距離觀賞瑠華小姐演出後被她散發的姐姐氣場所折服, 不由自主⋯⋯
香音老師的獨唱曲以藍悼花作為結束. 香音老師是真的很喜歡藍悼花, 之前聯動咖啡廳的解密也是以藍悼花作為謎底⋯⋯ 而藍悼花結束後, 瑠華姐姐重新登台, 與香音老師再次合唱了あまりある残像, 二人的配合依舊天衣無縫, 為本次演出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但本次演唱會和上次不同, 我們被允許向香音老師面呈禮物, 而香音老師也會親手為我們分送fanbox成員特殊紀念品, 所以演出結束後香音老師和瑠華姐姐並沒有離場, 而是直接穿過觀眾席來到了位於livehouse入口附近的物販區. 我和Oscar互相給對方鼓勁一邊慢騰騰地排隊購買物販, 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排隊時我就觀察著香音老師, 發現她能記得參會者們的很多情報, 比如某位聽眾同時還是Eye/Lucia/つぐ的粉絲, 並作出相應的評論. 而且每個人與香音老師對話的時間似乎也沒什麼限制.
我非常軟弱地讓Oscar排在前面, 希望擠出哪怕多一點的時間做心理準備; 這當然是毫無意義的, 畢竟在香音老師對我開口說話的瞬間這些準備就全都化為虛無, 只剩下喜悅與激動. 我與Oscar一道語無倫次地對香音老師表示感謝與喜愛, 一邊將禮物交給香音老師 ⸺ Oscar贈送的是外觀復古而華麗的懷錶, 我贈送的則是玻璃工藝的蘸水筆, 這些都是香音老師曾經說過喜愛的物品, 也是我們討論過後得出的結果. 香音老師非常熱情地當場開啟包裝盒檢視, 並向我們表示感謝, 隨後也親手將fanbox成員的特典交給我們. 我在香音老師面前張口結舌, 除了鞠躬如搗蒜之外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只有在最後離開前祝願香音老師之後在歌劇那邊的演出也一帆風順.
我和Oscar幾近逃也一般離開了Gee-ge, 一邊後悔著沒有抓住機會同香音老師多聊一些, 一面又為得到香音老師的感謝與鼓勵沾沾自喜, 兩人不約而同地發出了怪笑/怪聲.
一面在腦中回味著fanbox live的餘韻, 我一邊登上電車前往Book&Design參加『欧文書体 基礎知識と使い方』刊行記念「小林章と欧文書体展」. 與本づくりハウス相比, Book&Design的展示廳就顯得寬敞明亮, 空間充裕, 令人心曠神怡了 ⸺ 當然不是說本づくりハウス讓人心情低落, 但的確是顯得過於擁擠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foreshadowing…). 展廳兩側的牆上掛滿了小林章先生過去字型作品樣張的大幅印刷, 中間的島台上則放置了他的著作, 手稿以及使用了他設計的字型進行排印的出版物、 商品, 而這些著作旁還放了一次性手套與消毒液供感興趣的觀客翻閱. 我到場時場內觀客數量寥寥無幾, 大家都專心致志地觀賞著牆上和桌上的展品.

專門被拉出來展示的ITC Luna月圖形
當我看完第一面牆上的字型見本時, 小林章先生來到了會場. 他先向在場所有人簡單問候, 接著便開門見山地表示如果有問題歡迎直接向本人提出, 如果提出了好問題的話還會得到他親自頒發的 「好問題獎」. 於是大家便蜂擁到小林章先生身邊提出各式問題. 因為字型樣張掛在牆上, 所以很多提問都直接與字型的細節設計相關, 小林章先生連連表示好問題, 作為好問題獎的禮物很快便見底. 我也抓住機會詢問了與Zapf先生手稿相關的問題, 拿到最後一支好問題獎.

在第一波問題問完之後, 小林章先生向現場工作人員要了個一次性碗, 然後踱步到島台擺放使用了他設計的字型做包裝的商品展示區, 隨手拿起了一包糖果便拆開倒入碗中, 和大家說: 「這是我在德國時的客戶開發的糖果, 是德國人喜歡的酸味糖, 特色當然就是特別的酸, 但我非常中意, 你們也不用客氣來嚐嚐看呀~」 我正為居然可以現場吃展品而震驚, 其他觀客們早已各自拿了一顆糖果吃了起來, 其中不少人果然面露難色並感嘆真的好酸, 小林章先生笑逐顏開並自己也抓了一顆放進嘴裡樂在其中. 我也拿了一顆品嚐, 確實是符合我對德國酸味糖的印象 ⸺ 畢竟我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留學時已經吃過不少不同品牌但都來自德國的酸味糖了, 對嗜酸的我來說這點程度倒不算什麼, 但在展會上能夠吃展品果然是全新的體驗.

一臉壞笑 (?) 開啟酸味糖的小林章先生, 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自己去網拍上買一包來嚐嚐. 順帶一提我在澳大利亞和英國時吃得最多的是Trolli和Haribo, hitschies反而很少見

出版物展區還擺放了被翻譯成不同文字的著作, Eric主播翻譯的簡體中文版赫然在列
隨著小林章先生到場, 觀客數量也逐漸增加, 和昨天一樣也有不少日本字型製作公司人士前來參觀. 小林章先生是真的很喜歡酸酸糖, 在聊天或被提問的間隙空閒時遍會自己抓一顆酸酸糖吃, 讓我倍感親近. 不過已經觀賞完了所有展品, 提問也獲得了解答, 我也沒打算聽太久業界交流, 便找機會讓小林章先生替我簽了個名, 然後離開了Book&Design展覽廳.

因為Book&Design最近的車站是淺草站, 而走到路邊發現全是遊客的我不想走進人潮, 於是便向著人潮的反向散步, 沿著墨田河順流而下. 沒走多遠發現河對岸有一棟頂著造型非常喜感雕像的建築, 好奇心驅使下我便過橋去一探究竟, 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朝日啤酒大樓群. 仔細一看導覽牌上寫著朝日啤酒總部大樓頂樓有一個展望酒廊, 這下不得不造訪一趟了.

展望酒廊名喚Sky Room, 空間也並不大, 提供各類啤酒以及下酒小食. 酒廊裡的客人似乎都只是把這裡當做拍照打卡點, 像我一樣點了一堆小食打算當晚餐熬到落日的人算是個異類吧. 我雖然並不是啤酒愛好者, 但朝日超爽啤酒 (「銀色的傢伙」) 鼎鼎大名還是有所耳聞的, 這次喝到倒也確實不負期待, 口感清爽, 但略嫌清淡, 沒那麼對我的胃口. 倒是生啤和黑生啤因為有更多苦味和麥芽香氣更對我胃口. 然而不知不覺我就在日落之前喝進1.5L的啤酒, 恐怖⋯⋯


一邊喝酒一邊看晚霞果然還是太中年男性了⋯⋯
東京遊記2025六月篇系列: Part Ⅰ, Part Ⅱ, Part Ⅳ
Travel — Jun 16, 2025
Made with ❤ and at DENSHI NO 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