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DNG Studio

Photography is FUN 番外篇 ⸺ 各類包包

之前在遊記中提到過, 正確的揹包選擇會給旅途體驗帶來巨大區別. 仔細一想我似乎還沒有介紹過目前持有的大小攝影包, 感覺是可以從我個人的使用體驗出發為可能與我需求相似的讀者諸君提供一些參考. 不過歸根結底揹負體驗的確是因人而異, 文中提到的各種主觀體驗有多少價值, 就由讀者諸君自行決定了. 這麼一想, 幾乎能裝進任何包包的 OM-2n 含金量似乎又增加了⋯⋯

Disclaimer: 本篇不含任何廣告成分, 甚至不含 affiliate links, 所有包包都是我用自己的工資購買, 若是對哪一款感興趣, 請自行前往中意的購物渠道進行購買~

小巧而多能的 Peak Design Everyday Sling 10L V2

體積參考用, ~180CM ~85KG

這是我最小、 最早入手、 最常使用的包, 大概是 2020 年初, 發表不久後就購入了. 當時我的鏡頭還不算多, 需求就只有裝下 Dƒ + 135/2 DC + 50/1.8G + 水壺本子筆等小物, 照理來說應付這種需求 6L 其實就綽綽有餘, 只不過考慮到未來可能的增加裝備而選擇了 10L, 現在回看真是覺得應該盛讚當初做出這個決定的自己.

這個 Everyday Sling 與 Peak Design 大多數其他包一樣, 附帶了兩塊可以自由摺疊安放的分隔板 “FlexFold”, 極大拓展了包的使用自由度. 我在日本時使用它基本是最大程度撐滿了: 兩臺相機 (Zƒ + FM3ᴀ) 與各自的掛機鏡頭 (65/2 或 40/1.4 + 40/2 或105/2.8), 20/3.5 或者 135/2 APO, F 轉 Z 接環, 氣吹, 鏡頭布, 備用電池, 備用膠捲, 行動電源, 本子, 面紙以及各類小物. 這個狀態下如果用手拎起背後的提手會覺得十分沉重, 但如果背在肩上卻毫無負擔, 可以確保在東京穿行一整天也不覺得肩膀勞累. 只不過, 在塞滿到極限的情況下, 想要拉上拉鍊就會變得有點難度, 即便這拉鍊本身已經足夠順滑. Peak Design 宣稱這拉鍊是自研自制, 在我體驗中確實是手感最好, 而且也確實可以防範一點小雨.

除了主要的自由分配空間裝相機和鏡頭, 內部拉鍊袋中有專門為電池濾鏡等小物設計的彈性口袋, 非常便利; 平板分割區除了裝平板 (我並沒有) 外也適合小本子、 flyer pamphlet 等等各種紙質物件; 外部拉鍊袋適合裝行動電源線纜手機護照等扁平物件. 塞滿了看起來鼓囊囊顯得有些臃腫, 但透過調節肩帶長度可以確保它足夠貼身, 即使揹著在東京行走一整天也沒什麼負擔, 體驗非常好. PD 的設計還有一個共通的優勢是在包的外側預留了很多配件掛載點, 可以用附贈的勾繩束帶 (accessory cord) 把腳架雨傘之類的裝備掛到包外, 雖然這樣背起來會很臃腫晃盪但作為臨時應急手段也算夠用.

各種內容物的體積示意,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行動硬碟, FTZ 接環, 氣吹, 行動電源, 筆袋, 充電器, 放大目鏡 + 眼罩, 微型閃光燈, 135/2 APO, 眼鏡盒, 備用儲存卡收納盒 (上), 降噪耳機收納盒 (下), 面紙, 52mm 濾鏡收納盒, 備用膠捲, 備用電池, 擦鏡布, Zƒ + 65/2, FA + 40/2, 筆, 電源線 (上), 口罩 (下), 錄音筆

撐到最滿的範例:

  • Zƒ + 65/2
  • FA + 40/2 (只有一個機身能裝大鏡頭)
  • 20/3.5 (粗短的大鏡頭)

(下面這些在後面會簡稱為各種小物)

  • 轉接環
  • 氣吹 & 擦鏡布
  • 微型閃光燈
  • 備用電池
  • 備用膠捲
  • 備用儲存卡
  • 52mm 天光鏡 (帶保護盒)
  • 紙巾
  • 行動電源 & 線纜
  • 小本子 & 筆
  • 口罩

顏值擔當且巨能裝的 ThinkTank Retrospective 7 V2

PD Sling 雖然很好, 但對於需要同時帶工作用筆電和相機的人來說還是有點侷促了, 10L 理論上來說可以塞進 iPad Pro, 但我還是使用傳統筆電工作的舊人類, 於是我開始按照新的需求物色相機包. 當在 Grays of Westminster 店內看到這個包的時候我的直覺告訴我不要多想就是它了, 於是我就衝動消費⋯⋯ 還好 Grays 那邊有退換政策兜底, 而且這個包也確實是很不錯, 我從 2021 年使用至今.

這個包比起 PD Sling 大得可不是一星半點. 因為不需要考慮 sling 揹負時貼身的問題, 包的八角都沒有收束, 內部空間基本上就是一個立方體, 巨大無比. 但是 ThinkTank 的分隔板方案使用起來比 PD 的 FlexFold 難受很多, 調整一次空間都讓人汗如雨下, 我買來調了兩次就實在不想動了. 不過因為包內空間本來就更大, 所以隔板倒也無需經常調整, 放相機和鏡頭時注意一下順序即可. 除去相機鏡頭的空間, 它能輕鬆容納我的 14 寸 MacBook Pro, 內部還有內外兩側的平板電腦收納區, 和 PD 那邊一樣很適合放各種書類檔案, 但兩個顯然比一個好不是麼? 相機鏡頭筆電這個空間有一個單獨的拉鍊頂蓋, 如果是在長途運輸等不會經常用到相機的狀態下可以把這個區域完全封閉.

而 ThinkTank 的外部收納空間就更是遠大於 PD Sling: 首先它有個可摺疊的水壺袋 (當然也可以用來裝腳架摺疊傘等其他圓柱體), 然後外部後方有帶拉鍊的口袋可以容納書本等物件, 前方的小物收納袋巨大無比, 袋內空間也被各種拉鍊袋區隔得井井有條, 很容易讓人一不小心就把所有可能會用到的東西一股腦都放進去最後落得 overload 下場⋯⋯ 咦, 這麼一想我第一次去東京時肩膀痠痛也許是這方面的因素佔更多也說不定⋯⋯?

這個包原本設計的揹負方式是斜挎或單肩, 不過我一般不太習慣這樣, 我在使用時主要是按照郵差包或者 sling 的方式揹負, 對於短途通勤來說當然是沒問題的, 但在塞著 28/1.9, 40/2, 90/2.8, 135/2 加上兩臺裝著各自鏡頭的 Zƒ 和 FA, 還有無數小物的情況下長途跋涉, 體驗就非常糟糕了. 只能說吃一塹長一智吧, 下次肯定不會這麼用了.

ThinkTank 還有一個很獨特的設計: 它的襟蓋透過兩個大片尼龍搭扣固定, 而尼龍搭扣上各有一個擋蓋, 如果扣上擋蓋的話就可以無效化這一側搭扣, 讓它在開啟時沒有任何聲音, 可以只稍微掀開一個角拿東西而不發出任何響聲. 如果經常需要拿取各種裝備, 把兩邊尼龍搭扣都蓋上, 襟蓋就變成虛掩的狀態, 配合相機艙的拉鍊使用, 也是個很好的設計.

撐到最滿的範例:

  • Zƒ + 40/1.4
  • FA + 105/2.5 (只有一個機身可以裝大鏡頭)
  • 135/2 APO (粗長的大鏡頭)
  • 28/1.9 (小鏡頭)
  • 各種小物
  • 筆袋
  • 充電器
  • 72mm CPL (帶保護盒)
  • 鏡頭後蓋、 機身蓋、 遮光罩
  • 小瓶裝洗手液/酒精
  • 一本 A4 書或二本 A5 書
  • 筆電 (MacBook Pro 14”)
  • 擴充套件塢
  • 水壺或摺疊傘

毫不 Everyday 且巨能裝的 Peak Design Everyday Backpack 20L V2

這個包基本上可以說是為了長途旅行而購買的 ⸺ 雖然名字裡有個 everyday 而且它也確實長得不壞, 但這個龐然大物從主觀感受上就不像是用來天天揹著上班的樣子⋯⋯

雖然我買它的首要目的就是長途旅行, 但實際上當真的把它塞滿時, 揹負體驗是有些一言難盡的. 它的肩帶在最大負重時顯得有些不夠寬闊, 不能很好地分散重量, 哪怕加上胸口束帶也沒有好轉多少, 應該是必須得配合腰帶 (需額外購置) 才能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但若是加上腰帶, 整個系統就過於笨拙, 我不願這樣使用. 好在到達東京後卸除了一部分內容, 後面帶去富士山時沒有完全超載, 揹負體驗就很不錯了. PD 自己應該也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後面專門出了個針對更大重量揹負的戶外揹包 (Outdoor Backpack).

很難直觀地演示這個巨能裝的大包到底能裝下些什麼, 而且裡面的大小口袋實在是太多了我也不可能一一介紹⋯⋯ 反正這次去東京帶的所有鏡頭它都能非常輕鬆地全部吞入, 前述所有配件當然也不在話下, 同時還附帶我的腳架 (PD Travel Tripod), 以及過夜換洗的衣服. 當僅裝著兩臺相機, 他們的鏡頭 (65/2 & 20/3.5), 一個替換鏡 (135 APO), 腳架, 濾鏡水壺等各種小物的情況下, 它的揹負體驗就是極佳的, 兩側與頂部開口的設計也使得替換相機或鏡頭便利無比, 而且透過摺疊隔板來進一步分割區域, 基本滅絕了手忙腳亂的可能性.

這個揹包還有一個賣點就是頂部區域的磁吸搭扣 “MagLatch” 透過搭配四個鎖定位點可以適應裝著不同體積內容物的狀態, 使用最高的位點可以塞進一堆衣服, 而把衣服拿出來之後使用最低的位點又可以讓包不顯得臃腫. 唯一的缺點是開啟關閉時很難做到完全靜音, 總會有點動靜, 尤其是在夜深人靜的本棲湖旁就更顯刺耳⋯⋯

撐到最滿的範例:

  • Retrospective 能裝下的一切, 當然兩個機身都可以裝大鏡頭
  • 頭戴式降噪耳機的收納盒 (Sony WH-1000XM4)
  • 筆袋
  • 眼鏡盒
  • 冬季一晚換洗衣物 + 電動牙刷 (被裝進一個洗衣袋中放在頂部空間)
  • 手套 & 圍巾

Bonus: 我去日本時實際上是依靠配件束帶把 Sling 像捆粽子一樣掛在 Backpack 上的

比 Retrospective 更適合通勤的 Peak Design Everyday Messenger 13L V2

就像前文所說的, Retrospective 在裝稍微多一點東西後如果按照我喜歡的 sling/messenger 方式揹負, 體驗其實不太好, 所以到夏天我又開始打起買新包的主意. 因為很中意 PD Sling 的揹負體驗, 又覺得 PD Backpack 的磁吸搭扣使用起來很便利, 很自然地能放入 14 寸 MacBook Pro 的 Everyday Messenger 就成了第一優先順. Peak Design 也仍然沒有讓我失望, 這又是一款使用體驗極佳的產品.

PD Messenger 融合了兩者的優點, 非常簡單粗暴, 但又十分有效. 唯一的缺陷可能是為了不讓包體顯得臃腫而取消了外側拉鍊口袋並把外層改成了更硬的材質, 口袋則改成了在襟蓋上的一個小口袋和側面的隱藏暗袋. 不過得益於包本身容量的提升, 原本裝在外側口袋中的小物可以分散裝到包內的各個角落, 除了看起來沒那麼整齊之外倒也不是個問題. 平時通勤時把磁吸釦環扣到最下方的一格, 整個包看起來也非常俐落颯爽.

Skim _gallery <

Brim _gallery >

它的揹負體驗同樣非常優異. 雖然外殼質地變得更堅硬使得它不能像 PD Sling 那般貼身, 但本身的形狀設計與揹帶結合依然讓它相當服帖. 它四周的掛載點比 Sling 更多, 有時我甚至覺得想把掛載束帶拿來當裝飾品使用, 而且大概由於它本身體積就更大的緣故即使把腳架等裝備掛在外面也沒有 Sling 那麼晃盪, 體驗好了不少.

撐到最滿的範例:

  • Zƒ + 65/2
  • FA + 105/2.5 (兩個機身都能裝大鏡頭)
  • 20/3.5
  • 40/2 (餅乾頭)
  • 各種小物
  • 筆袋
  • 筆電

有形但卡手的 Wandrd Prvke lite 11L

Peak Design Everyday Backpack 對於每日通勤確實有些太大了, 而我又希望有個足夠好看, 每日通勤用但又為攝影最佳化的雙肩包, 在做了一堆研究後被 YouTube 演算法看破了我的心思, 推薦了這個包. 我研究了一番後認為它的確是最符合我需求的, 遂下手.

比起 Peak Design 和 ThinkTank 的絲滑體驗, Wandrd Prvke 給我的感覺是為了滿足有形而犧牲了太多. 從總體邏輯上來說, Prvke lite 與 PD Backpack 基本是一致的: 主體內有分隔板, 可以從頂部和側面開啟來拿取裝備, 外部設有不少裝備掛載點與勾繩束帶. 但⋯⋯ Prvke 在每一點上都做得不如 PD (除了束帶的美觀程度).

首先是作為每日通勤包的根本 ⸺ 筆電裝卸體驗. 與 PD Backpack 給筆電/iPad/書類專門留了一個空間不同, Prvke 的筆電袋被放置在相機艙內, 並在頂部有防止滑出的搭扣. 但 Prvke 的賣點之一, 用於在完全開啟相機艙時限位用束帶掛載點也在筆電袋頂端, 當裝著掛鉤時必然會擋到筆電取放. 而因為背部材質更加柔軟的緣故, 每次試圖收回筆電時都必須要把相機艙開口開大到將近頂部 1/3 才能讓筆電順利滑入內部, 一番操作比起 PD Backpack 而言十分笨拙. 而且不得不提的是, 或許 PD 真的在拉鍊上下了更大的血本, Prvke 的拉鍊手感比起 PD 確實更顯生澀, 尤其是在拐角處.

而作為相機包, Prvke 也是比不過 PD 的 ⸺ 這款 Lite 容量的包沒有提供可拆卸隔板, 而是預置了一些像迷宮壁一樣的小擋板. 從功能上來說它倒也確實可以起到分割保護的作用, 但自由度顯然不能同日而語. 所幸對於日常通勤包來說我也沒指望真的用它來裝多複雜的裝備, 所以可以說夠用就好. 與 PD 相同, Prvke 也在側面留了一個快速存取相機的開口; 但與 PD 那可以完全將側面開啟的設計不同, Prvke 的開口非常小, 對於 Zƒ 來說幾乎是剛剛好可以放入的程度; 而且只有一側有開口, 另一側是水壺袋, 意味著使用者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從左側還是右側拿取相機. Prvke 的配件小袋位於筆記本袋一側, 數量上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很難在沒有完全開啟包的狀態下拿取, 不得不說在配件存取便利性一點上 PD Backpack 的確是目前無對手的強大.

相機艙的頂部是一個拉鍊口袋, 這個空間與包頂部的捲口袋 (Roll-top) 相通, 但就像前面說的, 拉鍊的手感十分生澀, 很難做到像宣傳的那樣輕鬆地一拉中間把手就完全開啟. 接下來就要重點說說這令人又愛又恨的捲口袋了. Prvke 在這個區域的設計理念上依然與 PD Backpack 相仿, 都是透過變更襟蓋的鎖定位點來改編這個區域的容積, 但比起 PD 透過操作非常便利的磁吸搭扣來調節, Prvke 則是選擇了看起來更帥氣的捲口袋, 透過不同位置的釦環來改變容積. 這就帶來了問題 ⸺ 如果使用者在日常通勤中不需要那麼多頂部空間, 那麼開啟襟蓋就需要經過更麻煩的步驟 (因為更多部分被捲起來了), 還必須撕開更多尼龍搭扣發出更多動靜, 效果著實不太好, 以至於我現在基本都是透過開啟相機艙透過拉鍊來存取頂部空間的內容物.

如果把 Prvke 真的裝到滿, 頂部的提手就沒法用了直接變成裝飾品, 而且會耷拉下來也很難看

最後是最外層的口袋. 這個縱向開啟的口袋看起來非常巨大, 但實際上只能容納書類檔案這樣非常扁平的東西, 任何略帶厚度的物什都會在外部映出一個明顯的輪廓, 極為破壞包的造型. 而且包的外殼本身就是較為堅硬的材質, 把帶厚度的書本塞進去的體驗也很糟糕, 導致這個外部袋子幾乎成了裝飾. 不過, 外部束帶配合淡紫色的外殼帶來的視覺體驗還是非常悅目的, 可以說是 Prvke 唯一勝過 PD 的一點吧 ⸺ 對了, 雖然官方宣稱這外殼材質防水防刮, 但它很容易弄髒, 一旦弄髒就異常顯眼, 還是小心愛護為妙.

雖然前面說了這麼多缺點, 但它的美貌也確實讓我在通勤路上心情更好, 所以如果你的相機不是 Z8 Z9 這種龐然大物, 也不怎麼需要使用捲口袋, 沒那麼在意拉鍊的手感, 那 Prvke 依然是好用的產品.

撐到最滿的範例:

  • Zƒ + 65/2
  • 28/1.9
  • 40/1.4
  • 90/2.8
  • 各種小物
  • 筆袋
  • 筆電
  • B5 書若干 (A4 也不是不行)
  • 眼鏡盒
  • 降噪耳機收納盒
  • 擴充套件塢
  • 水壺或摺疊傘

俗話說包包永遠不嫌多, 實際使用時體會到新的需求時便會意識到這似乎並不只是一句玩笑 ⸺ 不如說, 就算是今天的天氣都足以左右我背出門的包 ⸺ 按照不同的使用場景, 包包真的是一點也不嫌多, 估計只有等有朝一日四次元口袋真的被發明出來, 對包包的需求才會真的被解決吧⋯⋯

, — Apr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