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DNG Studio

Photography is FUN —— Standard Obsession

就在不久之前, 我拿到了心心念念的 Voigtlander 40/2, 这是我手头第八个 「标准焦段」 的镜头了 (如果不算 SX-70 的等效 60mm 镜头的话) —— 之前的分别是 Nikkor 50/1.8G, Ricoh GR IIIx, Nikkor AI-S 50/1.8, Nikkor 45/2.8P, Zeiss ZM 50/1.5, Helios-44 58/2, Pentax 43/1.9. 用了这么久这些 「标准镜头」, 我觉得可以写篇文章谈谈他们了.

Pancakes

Disclaimer: 我不是一个靠摄影吃饭的人, 我对器材的追求基本是乐趣 > 性能, 虽然如果能同时满足两者自然是最好, 但通常需要满足这两者就得加钱, 所以⋯⋯

AF-S Nikkor 50mm f/1.8G

这是在购买 Df 的时候一同入手的套机头. 这枚 2011 年发布的镜头在我购买 Df 时 (2014 年) 算是非常新的设计了, 各种硬性指标都非常优秀. 前组在大部分时候都深深陷在镜筒中, 被保护得非常好, 绝大多数时候也不需要使用那个附带的笨拙而廉价的遮光罩. 它无言地陪伴我度过了六七年的时光, 经历了各种风吹雨打甚至还有一次摔落 (虽然只有不到半米的高度), 依旧可靠. 全塑料的外壳虽然看起来非常廉价而且非常容易脏, 但是也让它极为轻便. 尽管我现在已经不将它作为挂机镜头了, 它还是在我的包里会有一席之地.

那么, 既然 50/1.8G 这么好, 为什么我会接下来买那么多焦段类似的其他镜头呢? 概括来说的话应该有三点:

  • 其一, 我对小设备有着迷之执着 —— 然而在尼康单反上追求小好像从根本上就搞错了什么, 基本上单反比起微单就已经是庞然巨物了, 况且若是追求小当初我应该去买宾得才是, 现在再来后悔感觉也为时已晚⋯⋯ 但是 Df 又是唯一一台有着复古外观 + 操作方式的全画幅数码单反, 我还是非常喜欢它的.
  • 其次, 50/1.8G 是一枚几乎没有个性的镜头 —— 现代先进的光学设计基本抹去了所有可能出现的光学问题, 在成像几乎完美的同时也使得它几乎没有任何个性. 当然很多时候 「个性」 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其实都是光学缺陷, 但我们应该扬长避短而不是认为光学缺陷就是世界末日.
  • 最后, 算前一点的延续,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 我在追求记录时光的同时更想要的是从中寻求乐趣. 50/1.8G 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枚没有乐趣的镜头 —— 无论是成像还是操作都很无趣. 虽然 Df 机身为摄影提供了不少乐趣, 但我还是想追求更有趣的镜头.

Cambridge tour

AI Nikkor 50mm f/1.8S

在寻找迷你镜头的时候, 我第一个瞄准的就是 AI Nikkor 50mm f/1.8S.

Nikon Pancake

在尼康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很有趣的专栏叫 「尼克尔镜头的一千零一夜」, 其中就介绍了这枚非常小巧精致的镜头. 从光学的角度来看它算是 50/1.8G 的父辈, 但是没有自动对焦系统和省去了 「必要之恶」, 它的体积比起 50/1.8G 要小得多:

50/1.8G 50/1.8S 45/2.8P

↑ 如前文所说变得脏兮兮的 50/1.8G, 用酒精棉都擦不干净, 是塑胶本身白化了

虽然没有使用非球面镜片, 但是相对先进的光学设计带来了小巧的整体结构 —— 仅仅 27mm 的厚度, 而且在保证了较大光圈的前提下全开时相比 50/1.8G 并没有太大差距, 可用性极高. 而全金属的镜筒在手感上比全塑料的 50/1.8G 好上十万八千里, 尤其是顺滑的对焦环更是令人爱不释手.

这枚镜头在当时作为推广入门级单反相机的伴生物 (Nikon 50mm f/1.8 Series E, 光学性能上只有镀膜有区别, 外壳换成了全塑料), 价格极其便宜, 由于产量巨大的关系存世量也极多, 属于便宜大碗的好镜头, 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想推荐所有尼康单反用户都入手一枚 —— 不过话虽如此, 老 AI-S 镜头和很多非旗舰机身都不兼容了, 如今它的实用价值确实日渐式微.

AI Nikkor 50/1.8S

可惜我的这枚镜头在入手时光圈环就有些运作不畅, 经常会卡在一个近似 f/1.9 的位置, 导致 bokeh 产生奇怪的裁切, 不久前送修去了. 购买二手老头难免会遇到这样的状况, 只能说能去线下亲自摸一回的话可以避免很多这样的小问题.

AI Nikkor 45mm f/2.8P

比起海量生产, 便宜大碗的 50/1.8S, 这枚伴随着一台传说级别的机身 —— FM3A —— 而诞生的 45/2.8P 就相对来说没那么广为人知了. 我手上的 Df 在设计上有很多继承自 FM3A 的元素, 这也是让我觉得 45/2.8P 会是一个绝配的因素.

Df & 45/2.8P

这镜头本体比 50/1.8S 还要更薄, 真的是不折不扣的 pancake lens 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尼康研发部门在已经有 50/1.8S 这个可以说极致轻薄的镜头的情况下还要再花费心思研发一款新的轻薄镜头⋯⋯ 难道是因为 1997 年时宾得推出了比 50/1.8S 薄 0.5mm, 光学素质更好, 而且还带自动对焦的 FA 43mm f/1.9 Limited? (笑) 尼康自己的开发人员也在一千零一夜里如此打趣:

重厚長大のイメージのあるニッコールレンズだが [1]

直译就是尼克尔镜头总是给人留下又重又厚又长又大的印象 —— 很不幸的是时至今日除了 「重」 这一点因为换用了全塑料镜筒有所改善 (以牺牲了手感为代价), 另外三点毫无改善. 这时再看 45/2.8P 就显得有些无奈又好笑了.

抛开历史和现实来看 45/2.8P, 这枚镜头无疑是非常有特色的: 它只有令人惊讶的 17mm 厚, 而为了保证对焦环手感, 镜筒基本直接被对焦环和光圈环一分为二, 导致它的装卸体验十分糟糕 (这点上 Voigtlander 40/2 就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下文会提到); 它在全开光圈的状态下画面中心分辨率相当可靠, 越靠近边缘则毫无意外地有些劣化, 而它光学上最大的弱点应该是彗差严重 —— 但这反而可以说是一种很有味道的特色, 只要你不试图用它来全开光圈拍建筑或者风光,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被注意到. f/2.8 的最大光圈其实对对焦准确度相对宽容, 虽然焦外的柔化也因此变得不那么强烈, 但是配合手感上佳的对焦环操作, 使用体验还是非常优秀的.

45/2.8P 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那形状奇异的遮光罩了. 尼康自己的开发者戏称它为 「藤壶遮光罩」 (フジツボフード[1]), 着实准确. 这个遮光罩允许我在大部分时间不使用镜头盖而不担心镜头前组镜片受到污染, 又几乎没有增加多少体积.

Nikon Pancake

有趣的是, 由于和 Voigtlander 40/2 口径相同, 这两枚镜头可以互换遮光罩, 也导致 45/2.8P 可以顺带使用 Voigtlander 40/2 的近摄镜, 让它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近摄能力:

45/2.8P closeup

45/2.8P w/ closeup lens

当然, 其实 50/1.8S 也可以用 40/2 的遮光罩和近摄镜, 这三枚镜头的滤镜口径都是 52mm, 混搭配件也是乐趣无穷. 眼尖的读者应该已经看出来了, 我给 50/1.8S 默认搭配的天光滤镜就是原本搭配 45/2.8P 的银色边框款.

Nikkor 45/2.8P

这枚镜头由于存世不久具有一定稀有价值, 价格被炒得有点高, 如果你不是像我一样病态的追求小镜头, 其实是不建议购买的.

Ricoh GR IIIx

GR IIIx vs iPhone 12 mini

一图胜千言. 在没有任何外置装备的前提下, GR IIIx 这 110×62×35mm 的尺寸可以轻松地装进我的几乎所有普通口袋. 等效 40/2.8 的镜头是完全重新设计的, 但是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传承.

GR0004731-80 sec at f - 2.8

40mm 对我来说已经可以算是广角了 (等效 35mm 的 X100T 对我来说就是超广角⋯⋯), 足以用来应付我绝大多数日常拍照的需求. 毕竟 「手头的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 虽然我没有把它带到浴室里, 但自从入手了 GR IIIx 之后每次出门我都必定会带上它.

GR IIIx w/ Pentax 43 finder

实际使用的状态. 宾得的这个 43mm 取景器虽然给它增加了一点高度, 但是放进冬天外套的口袋还是毫无压力的. 外置取景器可以让我不用再盯着屏幕, 而是像使用旁轴相机一样操作 GR IIIx, 极大提升了使用体验.

GR IIIx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极近的最近对焦距离, 可以某种程度地充当微距镜头. 事实上, 前文大部分设备的照片都是由 GR IIIx 拍摄的.

Camera Museum

Zeiss C Sonnar T* 1.5/50 ZM

Zeiss C Sonnar T* 1.5/50 ZM

徕卡 M 口本来就不缺各种小巧的镜头了, 无论是本家还是全世界其他光学大厂都为 M 口设计过小巧玲珑的镜头, 而在 50mm 焦段里蔡司这枚 Sonnar 又是其中佼佼者, 55.5×38mm 的体积比徕卡本家的所有大光圈 50mm 镜头都要娇小 —— 虽然我在购买这枚镜头的时候尚不知晓福伦达 Nokton 1:1,5/50 II 的存在.

GR IIIx

↑ 尽管比福伦达 Nokton 50/1.5 II 大了那么一丢丢, 50/1.5 ZM 也已经够小巧了

这枚镜头继承了 1932 年经典的松纳结构, 配上二十一世纪的新材料和镀膜技术, 算是经典重生. 不过毕竟是 90 年前的光学设计,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缺陷其实是很明显的: 它在全开光圈的时候真的很软, 即使是画面最中心的部分分辨率和对比度也不算优秀; 然而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由这光学缺陷造就了优秀的氛围控制.

Zeiss C Sonnar 50/1.5 ZM

这枚镜头的边缘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 不过我完全不在意 —— 我的 R-D1s 是 APS-C CCD, 完美规避了边缘严重的暗角、 分辨率和对比度下降等问题. 在光圈收到 f/4 之后, 画面软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 可以用来拍摄风景和建筑了.

Zeiss C Sonnar T* 1.5/50 ZM

它的另一个特色, 是特殊的光圈叶片形状. 在前面的照片里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在光圈收缩之后, ZM 50/1.5 形成的光圈形状是一个锯盘型, 这个形状也完美地反映到了收缩光圈后的 bokeh 上.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锯盘型的 bokeh, 不过这只是我的个人喜好而已.

这个镜头还有一个非常邪道的玩法 —— 如果你用它反接, 会得到一个仿佛向外扩散的焦外虚化, 效果非常有趣:

ZM 1.5/50 reverse

最后, 这支镜头也是我手头所有手动光圈环的镜头里唯一一个有 1/3 光圈档位的镜头, 在只支持整档变换快门速度和 ISO 的 R-D1s 上对于控制精确曝光显得格外方便.

Zeiss 50/1.5 ZM

Helios-44 58mm f/2

这个镜头就真的纯粹是当做玩具收来的了, 毕竟价格真的够便宜, 也很容易就能买到. 关于它的故事在网上已经遍地都是我就不再重复了. 由于光学缺陷而造成强烈的螺旋状焦外为无数爱好者津津乐道, 成片确实十分惊艳.

Helios-44

↑ Helios-44 的相册

这枚镜头的光圈控制是由两个光圈环来进行的: 在镜头最前端标有光圈值, 手感非常紧实, 旋转到整档时会有段位感的环是光圈预设环, 旋转它并不会改变镜头当前的光圈; 在它下方没有标注数字, 只有纹路的环则是真正的光圈环, 它完全没有段位感, 旋转它可以在最大光圈和之前预设的光圈之间无级调整. 我一般是把预设光圈放在 f/5.6 的状态, 反正实际使用的时候基本都是全开以追求那独特的焦外散景.

这枚镜头由于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工厂生产, 不同批次之间区别还挺大, 某种程度上也产生了一种 Helios-44 版本学[2]. 我只是纯粹捡便宜货好玩, 也不敢说自己对此有多么了解, 但是这些不同版本的 Helios-44 据我了解光学性能应该都十分类似, 最多就是后期版本镀膜可能有所变化和光圈叶片数量不同而已. 当然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些 Helios-44 的成色大多十分糟糕, 成色好的则被炒得价格奇高, 失去了它作为玩具的价值.

SMC Pentax-L 1:1,9 43mm Special

某种意义上算是一枚邪典镜头? 曾经是单反上最小体积下画质最好的 FA 43/1.9 Limited 被做成螺口特别版之后既失去了自动对焦, 体积上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尽管光学上依然是十分优异的, 但是整个镜头的存在意义变得十分迷幻, 在网上也几乎找不到相关的资料. 坊间留下的传闻基本都是因为宾得本来就喜欢做各种 「限定」、 「特别」 镜头, 当时饱受好评的 FA 43/1.9 自然逃不过特别版的魔爪, 于是就有了这支十分迷幻的 43 special.

SMC 43/1.9

这镜头的镜筒设计和普通的徕卡镜头并无区别, 对焦环的指柄弧面手感十分舒适, 对焦环本身顺滑平稳, 对焦手感上佳, 在 R-D1s 的 APS-C 传感器上等效 65mm 也更接近标准焦段的效果. 但这枚镜头附赠的镜头盖是螺口镜头盖, 平常使用十分不便, 我基本都是把镜头盖单独丢在包里的口袋, 用一枚紫外滤镜来充作镜头保护. 和徕卡的 Summicron 50 类似, 它也有内置的遮光罩, 但是这个遮光罩的拉出手感与徕卡比就相去甚远, 略显生涩.

还有一个可能逼死强迫症的问题是, 使用 L39 to M mount 转接环把这枚镜头转接到 R-D1s 上的时候, 完全拧紧后镜头刻度的位置并不是朝着 12 点方向的, 而是在一个 11 点左右的位置, 如果说视觉上的观感还算可以接受的话, 由此导致的对焦拨杆的默认位置和其他 M 口镜头有所偏移, 实在是非常难以接受了⋯⋯

R-D1s

这个镜头还附赠了一个 43/50mm 线框的取景器, 就是之前我放在 GR IIIx 上的那个. 虽然它并不是专为 GR IIIx 设计的, 但是它们搭配起来却莫名合拍, 所以我现在就直接把它挂在 GR IIIx 上用了.

43/50 finder

Voigtlander 40mm f/2 SL II

Pentax 43/1.9 L Special

一枚在迷你身材和优异画质两个领域都取得夺目成就的镜头. 它的体积介于尼康的 50/1.8S 与 45/2.8P 之间 —— 24.5mm, 而它的光学素质远在 45/2.8P 之上, 比 50/1.8S 也好上不少, 虽然不如 50/1.8S 那么便宜但也还算是不错的价格, 简直是一枚完美的镜头. 可惜不知道确善能脑子哪根筋搭错了, 几年前停产了这款镜头, 上线了一款光学结构相同 (据我所知应该是) 但是体积增大不少 (厚度变成了 37.5mm) 的新款, 让我有点担心这枚镜头以后会开始涨价.

GR0003471-80 sec at f - 2.8

这镜头在结构上更接近 50/1.8S, 光圈环和对焦环之间有一条纤细带纹路的固定结构, 这使得它的装卸手感比 45/2.8P 要好得多.

Nikon Df w/ Voigtlander 40/2

这枚镜头采用了一枚双面非球面镜片, 各种像差都得到了不错的修正, 除了全开光圈在对焦无限远时分辨率略有些下降之外, 基本可以说是完美的 —— 就连全开光圈时的画面边缘都相当锐利, 细节丰富.

DSC_15031-160 sec at f - 2.0

它唯一的缺陷, 或者说特色, 却也正是由这枚非球面镜片引起: 它的 bokeh 有非常明显的 「洋葱圈」. 只要画面中出现 bokeh, 洋葱圈就相当明显, 觉得它是特色还是缺陷就看个人爱好了. 就我个人来说洋葱圈是比 ZM 50/1.5 的锯盘要容易接受.

w/ closeup filter ƒ/2.0

但是它在光圈上还有一个优点: 它有着独特的光圈叶片设计, 让它在 f/5.6 时也可以呈现圆形光圈, 如果你对圆形 bokeh ball 有奇怪的追求的话, 这枚镜头应该会非常对你的胃口.

Voigtlander 40/2

结语

以上就是我目前收集的 「标准镜头」 们了, 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可以买一个福伦达的 Nokton 50/1.5 VM, 不过这个需求并没有很强烈, 不知何时才会成真.

— Jan 1, 2022


Made with ❤ and Hexo.js at UK.